同中求异,异中有同
——中西死亡主题诗歌之比较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的呐喊。
生是一件大事,与生同时到来的就是死。
生与死是世间唯一两大平等的东西,人人都有,不论贫富,不分国籍。
也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中外诗人笔下共同的题材。
虽然题材有共同之说,但是二者仍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里我们就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艾米莉的《忆》为例,管中窥豹,看看二者的异同。
首先看看二者内容上的异同。
我所选用的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亡人的诗,是对故人的怀念。
但是,仔细对比二者不难看到,两首诗的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别。
先看看第一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写的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以及阴阳两隔的无奈。
十年了,你走时,我们还都是青丝矫健,如今呢,我以是鬓如霜,阴间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十年了,我们分隔的太久,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即使再见面,恐怕也是无法在人海中认出对方。
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透给读者的是一种沉重而又压抑的无法喘息的无奈与悲哀。
再看看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用一幅妻子生前梳妆打扮的图景思念具体化。
接下来的两句便是直接抒发思念。
全诗从思念入手,从思念收尾,是标准的悼念亡人诗。
艾米莉的《忆》却大相径庭。
前五节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似,也是写的对故去的“你”的深深思念,而后面三节,都是些你走之后“我”怎样生活,怎样从你的阴影里走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我学会了对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
”我爱你,这爱从不减退,但是我必须“禁止我青春的灵魂对你渴望,抑制无用的激情迸发的泪滴,严拒我对你坟墓的如火的向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忆》在内容上的差别实际上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死亡主题诗歌与外国死亡主题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别。
同为死亡主题,中国诗歌描写的内容偏向于对故人深深的思念,而西方的死亡诗歌除了写思念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写失去“你”后,“我”怎样带着对你的思念走向新的生活。
除了内容上具有可比性,诗歌的感情基调也不得不提。
上一部分对诗歌的内容作了简单的诠释,对诗歌感情基调实际上也有了大致的把握。
同为死亡主题诗歌,都是讲述的对逝去的爱人的怀念。
所以两首诗歌基本的感情基调都是思念和伤感。
但是二者在思念和伤感的基础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别。
苏轼的诗歌从开篇到收尾都扣准一个思念,一个无奈,一个悲痛。
所以整体上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像将要下雨的乌云厚重的天空。
如果用一种颜色做比,最恰当的是灰色,比黑色略为淡色,但是却是其它颜色中最深的一种。
而艾米莉的《忆》却是在思念与感伤这个深沉的基调上加上了对重建美好生活的构想,将思念的尾巴斩断,换上了一束曙光。
她的这首《忆》则是像雨后的天空,大雨刚过,天空还没有放晴,所以也没有夜里的云彩,依然有些灰蒙蒙的压抑,但是厚厚的乌云层已经远去,天空也被洗的爽朗。
除此以外,两首诗歌在画面感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前者没有较多的跟色彩有关的词语,唯一的一句便是“尘满面,鬓如霜”,《忆》却大不相同,有很多色彩明丽的画面,如“从棕色的山冈上融成了阳春”,“金色梦中的日子”等等。
也许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吧。
中国人一贯喜欢素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分明就是画面,黑比白纸就是一副泼墨山水画。
西方则偏爱的是色彩艳丽或者说色彩繁多的油画与水彩。
所以,即使是诗歌,也打着深深的色彩烙印。
中国的死亡主题诗歌,感情基调分明,伤感就是伤感,不会再有笔转峰回的可能,西方则比较浪漫化,伤感过之后调子还得往回走,所以他们的死亡诗歌虽然也带着死亡的幽暗,实际上感情基调是往明朗方向走的。
同是死亡主题诗歌,二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区别。
死亡观透露出的多半是
对生的理解,所以我想,中西死亡主题诗歌差异的本质性因素还是中西方对生的理解的差别吧。
中国自古就有着守身殉节,在家从夫,夫死从子的走向,尽管这是针对妇女而言,但是,谁敢说它没有荼毒男性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生命好像从来都没有属于过自己,中国人也好像从来没为自己好好活过哪怕是那么一次。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殉葬,殉情。
方正是一个不为别人生,但为别人死。
西方就不同,他们的生命属于自己,他们只愿意为自己活。
还记得当年红极一时的《泰坦尼克号》,杰克死了,罗斯很安静,既没有哭天喊地,也没有寻死觅活,她知道,她是杰克拼了命救下来的,她要为了杰克好好的活着,而不是跟着杰克去死。
谁敢说他们不爱,谁敢说那些殉情的爱情故事比他们感人,谁都不敢说。
中国传统的死亡诗歌在传统中出身与成长,难免也就染上了这种色彩,而西方一贯如此,把生命看的无上崇高与伟大,所以,他们的诗歌也就跟着这种思维方式运行。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随着封建思想的远去,中国的死亡主题诗歌也在慢慢的像光明靠拢,汶川地震涌现出的大量诗歌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趋势。
死亡是对生存最好的诠释,我们期待死亡的阴影散去,期待生命在死亡里重生。
亦如汶川的废墟里传出的坚定地口号,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透过阴森森的死亡,生命之光永垂不朽。
附: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忆(飞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