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离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说来,残疾人福利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在简单界定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对策Abstract: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s for the disabled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and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re is a big gap in general, the disabled welfare workhas a long way, based on the simple defini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social welf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key at present are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ocial welfare for the disabled in our country,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Disabled persons; The social welfar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界定(一)残疾人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2],从较高层面讲,福利的定义中必须包含着真实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社会融入的机会、以及积极参与政治过程的机会[3]。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一般来说,残疾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使残疾人享有与正常人同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采取的一种再分配性行动计划和措施(以资金、设施和服务等形式)。

本文在福利内容的解释上以西方的理解为主,即是一种包含了社会保障的社会福利,涵盖了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基本生活以及环境建设等内容。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一)工作观念落后目前我国残疾人福利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救助,工作观念落后,忽视了残疾人自身的建设,欠缺切实地站在残疾人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造成政府和社会无法切实感受到残疾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难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大力度的投入并没有换来残疾人生活素质相应的提升[4],这种仅限于救助的工作观念会造成残疾人对政府过度的依赖或者是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情绪,不利于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制建设不到位我国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欠缺以及执法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在1990年已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但内容过于笼统和原则,并且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备,例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很多城市还未推进,因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致残者的赔偿方面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等等。

此外,执法不严现象也普遍存在,有相当多地方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一些落后的边远地区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有很大困难。

对于违法行为也没有严格的惩罚性规定,不能很好地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因此,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离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筹资渠道单一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社会福利资金充足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会福利资金一般来源于税收、捐助和收费三个渠道。

然而残疾人经济水平总体较低,在2013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 2012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因此,福利事业向残疾人收费是不可取的,如此一来,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仅限于税收和捐助两个渠道,再加上捐助体制不完善,导致福利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税收#不仅如此,在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中,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降低了原本就有限的福利资金的使用效率[5]。

(四)福利供给不足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日益完善,但总体说来目前的福利供给仍然不足,2012年全国八千多万残疾人中有绝对贫困人口461万,相对贫困人口583.1万,两项之和达到1044.1万。

同时,低收入人口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已从2010年的603.1万增长到了2012年的644.6万。

另外,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分别占其总量的35.64%、12.58%、8.43%、7.35%而对以上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其总量的72.73%、67.76%、27.67%、38.54% 。

[6]可见,现阶段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福利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五)福利水平地区差距较大福利水平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

首先,农村的残疾人福利严重落后于城镇。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当时城镇残疾人中仅有13.28%的人口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这一比例则低至5.12%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比例分别为27.84%、36.83%、1.11%、1.35%,而农村这四项比例分别只有1.95%、29.39%、0.10%、0.07%。

[7]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残疾人福利水平差距明显。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差距是25%,城市残疾人就业率的差距是49.1%,农村残疾人在业率的差距是45%,贫困残疾人占当地残疾人比例的差距是64.13% 。

[7]三、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对策建议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意义重大,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及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以上总结的几点问题,现阶段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几点(一)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我们在开展残疾人福利工作时应当以尊重残疾人的自尊心为出发点,不能让救助带有浓重的施舍色彩#如日本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致力于消除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加深相互的理解与交流,鼓励人们理解、亲近、支持残疾人,更重要的是,这会极大地促进残疾人人格尊严的提升,激发其重回、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因此,要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帮助残疾人培养自助的能力,这样残疾人福利工作才能更加高和有意义。

(二)加强法制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是保障残疾人福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

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残疾人保障法》的配套法律和实施细则,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调整相关规定,以更好地适应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其次,要做好残疾人福利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工作,确保各地认真地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同时可以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提供有益的第一手资料#再次,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也可以配合残疾人福利的法制建设。

新闻工作者应敢于揭露违法行为,积极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8](三)开拓筹资渠道如果残疾人福利事业过度地依赖财政投入,那么会长期缺乏社会基础,即使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多,但毕竟投入到这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开拓筹资渠道,实现筹资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随着我国财政实力日益雄厚,中央应该加大对各地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应继续放开,秉持非盈利或低盈利的原则,尝试由社会、公共团体、企事业甚至个人来创办。

国家在进一步重视民间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一支志愿(或低报酬)的义务人员队伍,参加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

(四)加大福利供给面对残疾人特殊的福利需求,应积极地加大福利供给,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就业和康复几个方面#在生活福利方面,使更多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获得优于一般人群的照顾,并建立相应的残疾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在教育福利方面,优先考虑残疾儿童教育,确保残疾儿童有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在就业福利方面,加强劳动就业法律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在康复服务方面,重点将残疾人康复事业与工伤保险等康复服务整合起来-共同为残疾人与工伤受害者提供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福利水平在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残疾人福利水平的过程中,要重点提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残疾人福利水平。

第一,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上应给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以适当的倾斜,在各地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优先考虑农村和中西部的贫困残疾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第二,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应当面向有需要的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实施福利性的特殊教育与技能培训,确保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缩小城乡、东中西部地区残疾人福利水平的差距。

总结:残疾人就业保障是残疾人人权保障的根本途径,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关键,保障的重点应创造条件提高和稳定残疾人的就业率。

残疾人康复保障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首要条件;残疾人教育保障是残疾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是参与社会的基本条件。

这几方面的保障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满足残疾人的特殊保障需求,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距,逐步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1]解佳龙,何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09,(9):132-134.[2]马洪路.《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北京:中国出版社,2012.9.[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EB/OL].新华网,2008-04-24.[4] 刘崇顺.残疾人保障与社会和谐[J].医学与社会,2006,(5): 33 -35.[5]罗伯特·平克.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福利[J].社会保障制度,2001,(8): 3-4.[6]中国残联.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主要数据报告[R].2008.[7]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8]黄淑敏.福利企业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分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 (1).[9] 刘崇顺.残疾人保障与社会和谐[J].医学与社会,2006, (5): 33 -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