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翡翠市场分析发布日期:2013-04-24--------------------------------------------------------------------------------我国目前翡翠集散地的地域化特色鲜明,原料,加工和成品批发链条完整。
之所以在这些地方形成规模,是有其渊源的,因受到明清之际不同区域艺术文化以及经济特征各异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云南和广东两大加工地区。
0 引言非常广泛佩戴的时代距今天,相对于5000年是个近而短的时光,从有记载的明朝中后期,翡翠在西南滇川区域大量装饰使用,而全国十七届五中全国范围的推崇到了清代的中后期。
从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物理化学特征直至加工特性上细推,她与长久流行的软玉是有天壤之别的。
除了价格和稀有性,玉石珍宝最大的特征就是美丽,那么中国人对玉的美丽早在春秋战国就总为“玉之五德”,而到了清朝就逐渐改变了对软玉的最高推崇,把对美的感受转移到翡翠,时至时光今日,翡翠热潮不断,这其中自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必然现象。
翡翠开始流行的年代应该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低潮时期,也是中国市井文化萌芽和发展的初时期,那是一幅展现给前人与后世的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俗市井画卷,小说、戏曲、版画的蓬勃发展相当全面的构成了明代中叶的文艺基础,从而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流行风尚,翡翠进入中国并在局部区域流行恰好也是同一时代。
当时的审美标准在翡翠上有所反映,同时翡翠也投当时市井文化的所好,一再的扩大深入,绵延至今,形成了独特的翡翠文化。
翡翠文化和传统文化相承并发展,进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色彩多元,清透亮丽。
宋朝和明朝的商品意识在城市社会中迅速滋长和蔓延,并向社会文化生活渗透。
明清以后,大批新兴市镇的出现,商业在市井的发展,伴随着“商民”转变为“市民”,以及市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的形成。
这个独立的阶层,与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的宫廷文化圈,士林文化圈、乡土文化圈并列,被定位为市井文化圈。
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
正是市民阶层的“颇为自由、放纵”的生活和种种强烈的欲望,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导致了市民意识的形成。
这种自由,放纵的欲望与传统白玉文化倡导的含蓄、内敛、敦厚、静默是完全相反的而翡翠的多彩和亮丽光泽是热闹而热情的,绿色是生意盎然的,是自然与民间所推崇的审美取向的相吻合。
1 地理因素天时、地气、原料精美、工艺巧妙,使各个翡翠集散地的存在占尽天时地利。
“天时”,翡翠玉料进入中原是在和田玉原料减少时期,也在玉已经世俗化时期,可以自由发挥制作,装饰品为主,礼器非常少,人人均可佩戴,民间市场滋养丰富。
当下,国力富强,百姓购买翡翠装饰或者收藏之风愈演愈烈,使翡翠市场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虽然去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购买与销售有所下滑,但是对优质的翡翠依然趋之若鹜,这样的大环境下,翡翠的市场依然被看好,集散地的发展依然是阳光的。
只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方向,繁荣发展。
“天时”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云南是西南边地,广东是东南海角,都是我国历史上与外界交流的第一场所。
“地气”,在古意中指独有的区域性的工艺技法和特色,云南和广东靠近东南亚,是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区域,商业气息浓厚,从明末至今,翡翠的集散地逐渐确立。
东南的广州、阳美,西南的腾冲、瑞丽应该是其中的翘楚。
在历史中能够历尽淘选形成规模与产业特色,这其中一定有特别的机缘和坚持,经过几年与各翡翠集散地的接触,可以从其绚烂的民间工艺文化特色中找到之所以成为集散地的各种根源。
1.1 昆明昆明位于东经102.41度,北纬25度。
特殊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历史背景构成了云南翡翠玉石文化的深厚渊源,也印证了硬玉翡翠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现,明清则是到了运用成熟的阶段。
在罗养儒先生著的《纪我所知集》中,记录了历史上昆明翡翠加工的情形:“能目睹者,惟光绪十年后之一切景象耳。
珠市桥城是一处售卖珠宝玉器的市场,是时的珠宝玉器多而且贱,在此一市场上玉器铺有二三十间,还有些腾越客挟些珠玉来,以无力开铺,遂在此一段街上摆摊售卖。
有玉石行,玉器铺、车玉铺,雕玉行。
”1.2 瑞丽瑞丽位于东经97.50度,北纬24.01度。
归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木姐。
国境线长169.8km,是古丝绸南路的重要通道,是中缅公路和交汇点,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大门。
口岸贸易繁荣,是名符其实的“口岸明珠”。
瑞丽珠宝翡翠交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傣族勐卯古国时期,至元、明时代最为繁盛。
1.3 腾冲腾冲位于东经98.15度,北纬25.01度,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位于云南的西部边境,距昆明760km。
缅甸翡翠的主要产地勐拱、勐养、帕敢等地区距腾冲仅200km多,早年从缅甸开采出来的翡翠玉矿,大部分都直接运往腾冲,由于该地区交通上的优越条件,奠定了腾冲同明代至今一直是翡翠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中缅贸易是通过滇缅陆路通道发展起来的。
早期商道主要是由腾冲进入缅北各地,然后转向东南亚。
据记载,公元前140至前88年汉武帝时,民间商旅往来即已开始。
此后,这里一直是中国与缅甸、印度、阿富汗等国贸易往来的主要商道,商业十分繁荣,史称蜀身毒道,亦称西南丝绸之路。
明朝此地的翡翠业已有规模,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就记载了当时买卖加工翡翠的状况。
1.4 广州广州位于东经113.23度,北纬23.16度。
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衔接南海,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中国的“南大门”。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
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
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
位于广州下九路的华林玉器街是一个批发、零售、加工玉器宝石的街道,华林玉器墟翡翠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或更早时期。
同时位于玉器墟旁的广州十三行和位于十三行的粤海关在广州玉器墟翡翠原料进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财政支持和通关支持的作用。
清光绪年间,现华林玉器街所在的新胜街、长胜街和西来初地一带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玉器墟”。
抗日战争时期,玉器商人把玉填埋于地下,战后又返回玉器墟挖掘出来旧物,继续玉器的经营。
文革期间,这里的玉器市场被取缔。
1986年,荔湾区人民政府华林街街道办事处在原地恢复玉器街市。
如今,这条500m长的街道上,经营面积10000,聚集着几百家大大小小的玉器摊档。
来自缅甸的上等良玉,被制作成玉镯、戒指、翡翠玉器等,以其做工精细、价格合理成为中国著名的玉器集散地。
1.5 揭阳揭阳市阳美村,位于东经116.35度,北纬23.55度。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史载已有2200余年。
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
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石雕和木雕,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位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西部的阳美村,自1905年起,村民就从事玉器加工生产贸易,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阳美玉器主要是向国内外批发销售翡翠玉器。
1.6 四会四会位于东经112.40度,北纬23.21度。
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位于广州的西北方向,全市总面积1257.6 km2。
市区距广州68km,交通十分便捷。
四会从最早的个体作坊式玉器加工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玉器街、玉器城、天光墟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玉器之乡”的荣誉称号。
1.7 深圳深圳位于东经114.07度,北纬22.62度。
与香港隔江相望,从开放初期就形成了我国的珠宝加工和进出口的基地,由于翡翠市场的推动,深圳也兴起了翡翠的批发市场和大量的镶嵌加工品。
从事珠宝首饰行业的人员常在深圳聚拢,使深圳翡翠批发和销售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规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大批的加工厂可以很快适应,从镶嵌钻石和其他宝石变为镶嵌翡翠,为翡翠的首饰增加了很大的风采。
翡翠纳入中国工艺历史时间不长,当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茶马古道驮回一块翡翠璞玉时,它的天生丽质就被云南人发现,在当地富有丰厚传统手艺的工匠展露出玉的魅力,很快就有一群人围绕着翡翠进行赌石,开料,雕刻,贸易,形成了早期的翡翠集散地。
2 云南地区云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多样,自然景色多样艳丽,文化特色繁花似锦。
这里是热情奔放浓烈的土地,这种特色与翡翠色彩多变色泽浓艳恰好对应,使得成为云南人珍爱的玉石品种。
当地历史悠久的雕刻技艺在翡翠上也应用得自如纯熟,使得云南的翡翠作品风格突出,是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这些传统的雕刻工艺世界知名。
2.1 剑川木雕云南剑川木雕是滇西双绝之一,在战国西汉时期已经闻名天下,北京紫禁城和圆明园的建造都留下剑川木匠永久的痕迹。
剑川木雕的造型内容主要为花卉和动物,人物较少。
在手法上通常采用高浮雕,低浮雕,镂雕,透雕,通雕等多种表现形式。
层次深入,造型立体的透通雕是剑川较为突出的特点,各种技法融会贯通,显示出玲珑剔透的艺术魔力。
2.2 云南石雕云南石雕历史悠久,尤其是剑川白族石雕,久负盛名,被誉为“石雕之乡”。
民间石雕还用于房屋建筑墙基,台阶及花坛,多动植物雕刻图形。
剑川白族石雕更为著名的是石雕狮子,仅中科古墓地就有明清以来雕刻的数以千计的石狮子,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2.3 云南锡器云南个旧是我国的锡矿产地,美名“锡都”早期的锡制品多为生活用品,艺人世代相传,技法细腻。
善于在小巧玲珑的锡制品上雕刻人物,花草,山水,鱼虫等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
2.4 云南银器白银做为人类最早发现和开采利用的金属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认识,并能够采集自然银。
云南是银器打造制作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从历史资料看,早在春秋时期,云南的先民就已经能制作精美的银器,经历了两汉至唐宋的南昭大理国时期,云南的银器加工工艺已日臻成熟。
白族银器早在明朝中期就形成自有的风格,种类繁多,纹样简洁,工艺精细,小巧玲珑。
2.5 云南玉雕滇西腾冲的翡翠加工业,始于明代中期,兴于清代。
20世纪50年代以前,腾冲一直是翡翠的最大集散地,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也是全国的主要进口通道。
素有“翡翠城”的美誉。
这里不仅有世代从事翡翠贸易商号,而且还有一个傣乡——荷花乡以玉雕闻名。
3 广东地区在清中期,随海上运输进入广州港口,这条中国与外界一直不中断的贸易窗口,将茶叶丝绸瓷器销售世界,同时把异域的特产也交流到中国,翡翠和南海的珍珠以及热带的象牙均在广州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