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焊接结构疲劳
2往从表面开始 用表面系数 k* 来表示,图6-13,k*与表 面粗糙度成反比 腐蚀亦可看成表面粗糙 表面强化和残余压应力有助于提高疲劳 强度
图6-13,k*与表面粗糙度成反比
3、N——循环次数的影响
图6-14~17可见,疲劳曲线是一族线束; 相同条件下, N值越大,对应的疲劳强 度越低。Haight、Smith、Goodman、 以及Moore,Kommers
N/mm2
6.2.4 各类参数对疲劳强度的 影响
1、材料 2、表面状态 3、N 4、应力性质 5、缺口效应
1、材料的影响
材料不同,σr 不同,无缺口光滑试件疲劳强 度与σb有关: 钢材: 1 0.4 ~ 0.6 b 0 0.6 ~ 0.8 b
对铝合金: 1 0.4 ~ 0.6 b
(2)用σ max和 σ m 表示的疲劳图 即 Smith疲劳图
max 2 max 2 m max min 1 r 做图可求得 r
tg
(3)用σa 和 σm 表示的疲劳图 即Haigh疲劳强度图
a 1 - r m 1 r r max a m 为r时的疲劳强度
如Haigh疲劳图 情况1: 残余应力为正,平均应力 与残余应力叠加,使应力 幅值降低,即降低了疲劳 强度;反之亦然; 情况2: 平均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 达到屈服点,内应力将消除, 所以C点状态内应力对疲劳 强度没有影响,在C点左侧, 平均应力越小,内应的影响 越显著。
图6-37
图6-38
主焊缝与次焊缝的焊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左图为A组,次焊到对先焊的主焊道有有利影响。
变载荷的主要参量:图6-4
max应力循环内的最大应力 min应力循环内的最小应力 max min m 平均应力
2 max- min a 应力振幅 2
r ——应力循环特征系 数或应力循环对称系 数,r 值不同,循环特 征亦不同。
常用σ r 表示某种疲劳 应力。
min r 范围:- ~+ 1 1 max 可以看出: max m a min m- a
6.5 影响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因素
应力集中 截面尺寸 表面状态 加载情况 介质 还有,HAZ金属性能的改变、残余应力、 缺陷等
6.5.1 应力集中的影响
有无焊缝时疲劳极限比较
• 钢材级别与疲劳极限的关系
6.5.1 应力集中的影响
图6-24
对接试验可见:
•低合金锰钢好于低碳钢; •加工的好于未加工; •焊接的不如母材。
tg
(4 )用 max 和 min 表示的疲劳图
min 1 tg max r
做图可得到对应 时的疲劳强度 ( max) r r
举例:已知σb=588N/mm2,N=2*106时,σ0=304N/mm2, σ-1=196N/mm2,作图求出σ1/2 =? 解:过0点作射线使r=1/2,交于BC 延长线上D点,得412
–
表中的 [σ0] 即为 [σ0p]
适用条件简介
适用材料简介
各种构件或连接基本形式及疲 劳容许应力幅 [σ0]
分了12类, 分别定义其 疲劳容许应 力幅 具体12类的 结构或连接 如表6-2
举例:母材
举例:对接
焊接型钢
京沪高速铁路中的桥梁用钢
全长为1 300多公里,桥梁占1 000多公 里,为全长的77%。
图6-39
焊态与焊后热处理件在不同 r 值条件下的疲劳强度: r≥0,两者相当, r≤0,热处理好一些。
图6-40
应力集中严重时:热处理对提高脉动疲劳强度有好处。
图6-41
6.5.4
缺陷的影响
图6-42
•平面型缺陷比带圆角的影响大;
咬边:A组大于B组 •表面的缺陷比内部缺陷影响大;
•与作用力垂直的平面型缺陷比其他缺陷影响大; •在拉应力场中的比压应力场中影响大; •应力集中区的比均匀应力场中的影响大。
6.1 材料及结构疲劳失效的特征
疲劳定义:材料在变动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微、宏观的塑性变形,降低了 材料的承载能力并引起裂纹,随着裂纹的逐步扩展,最后将导致断裂。 统计表明:疲劳破坏占失效结构的90%。
疲劳失效的特征一: 与脆断有明显差别,加载次数、断裂过程、温度、端口; 疲劳失效的特征二: 疲劳强度难以确定,其值与实际工作条件密切相关不易预测; 疲劳失效的特征三: 疲劳破坏一般从表面和应力集中出开始,焊接结构的疲劳从焊接接头 产生。
p
1 kr , (6 1)
p
0
绝对值最大的应力为拉 力时,
, (6 2) k r
p p
0
绝对值最大的应力为压 力时,
式中, 0p r 0时基本金属和连接件的 疲劳许用应力; 为系数,按相关手册选 k 用; r为结构的应力循环特征 系数。
图6-30
高强钢的中、低周疲劳强度
S-N曲线随抗拉强度提高而升高;图6-32 适合用于静平均应力较高(大跨度桥梁)和 循环次数较低(高压容器、飞机旋翼、深海 潜艇)条件; 但是,应力集中、残余应力会大幅降低其疲 劳强度。
6.5.2 近缝区金属性能变化的影响
大量试验表明: 常用的焊接热输入, 焊接HAZ与母材的 疲劳强度相当接近。 常用的热输入 (用冷却速度表示): 几十~几百 ℃/s 图6-33
图6-1、-2、-3 、-4疲劳破坏实例
2 118次着陆后发生破坏-低周疲劳 运行30 000km后,车架纵梁破坏-疲劳
法兰与管道连接处发生破坏-KT高的角焊缝 水压机机架在多次工作后破坏-低周疲劳
焊接结构的大量使用和研究,疲劳破坏不断 高强钢的使用,对KT比低碳钢敏感-疲劳破坏问题增加
注意两点:
按公式(6-1)、 (6-2)算得的[σp]若等于或大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σ],以及式(6-2)中出现 r≥ k时,可以不计算疲劳强度;
角焊缝的疲劳许用应力,不论最大应力的性质,均按 (6-1)确定。
– 我国起重机行业执行TJ-17-7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较TJ 17—74有较大 的改进,采用了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调整、充实和修改了许多章节,增添 了塑性设计、钢管结构和组合结构等三章新内容,扩大了应用范围。 我国铁路工程桥梁用钢焊接接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之J461-2005,见表6-2
不同级别的焊缝金属 386~780N/mm2,对裂纹 的扩展速率影响不大。
(关于裂纹扩展速率 的讨论——见下节)
图6-34
低组配接头 (软夹层) : 宽径比 X=0.75为界 限,X越小,疲劳强 度越高; 高组配接头 (硬夹层): 疲劳强度取决于软 金属
X=h/d 图6-36
6.6.3 残余应力的影响
不锈钢管焊缝的微观疲劳断口
汽车排气系 统不锈钢管 材的焊缝疲 劳实验的断 口照片。 断裂在母材 与焊缝之间 的HAZ上。
6.2 疲劳试验及疲劳图
6.2.1 疲劳载荷及其表示法
金属的疲劳是在变载条件下经过 N 次循环才出现的。 变载荷:是指大小、方向、波形、频率和应力幅随时 间发生周期性或无规则变化的一类载荷。
第6章 焊接接头和结构的 疲劳强度
主要内容: 材料及结构疲劳失效的特征 疲劳试验及疲劳图 疲劳断裂的物理过程和断口特征 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计算标准 影响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的因素 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的措施
大约用6~8学时
概述
在美国已经得到确认,由于产品的疲劳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 4% 左右 (约 1200 亿美元); 疲劳所涉及的领域有汽车,航空航天,机械,船舶,铁路,国 防,军工,海洋工程等等。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和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企业面临 的挑战越来越大,要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疲劳问题要走在设计 的前面等。在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评估疲劳相关的问题和进 行耐久性分析从而预测产品的寿命能给公司在缩减开发和测试 成本、缩短投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使用寿命等方面带来很 大的收益。
N取对数,则破坏应力与N关系可用两直线表示。
S-N曲线的类型
其一,有应变时效的金属如常温的钢铁, S-N曲线有明 显的水平部分; 其二,无应变时效的金属如铝等,无水平部分,用人为 的循环基数N0对应的应力值作为条件疲劳极限。
高强钢的低周疲劳曲线
6.2.3 疲劳强度的常用表示法_疲劳图
(1)用σ max和 r 表示的疲劳图 即 Moore,Kommers疲劳强度图 r =1时, σ max= σ b
形状——缺口应力集中——局部的峰值——是防止疲劳和脆断 的首要问题 局部结构的设计,是提高疲劳强度和寿命的最有效方法。
6.6.2 疲劳强度设计的一般原则
工程实践总结:
– 见P244,1~15条
确定结构应力峰值:
– 测试原型 – 有限元分析(FEA)
6.6.3 提高疲劳强度的工艺措施
(1)降低应力集中(主要原因)
未焊透:A组大于B组
图6-43
未焊透%越大,疲劳强度越小。
图6-44
• 比较有裂纹的平板与焊件: •焊趾裂纹更容易裂穿——应力集中区的裂纹
图6-45
6.6 提高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措施
6.6.1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概述 疲劳强度设计:
是制定规定的目标(如费用)对强度、寿命和安全性进行优化, 并使组合结构的各构件都具有相同的疲劳强度、寿命和安全性 的设计方法。
图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