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聚碳酸酯

第2章:聚碳酸酯


(3)后处理
后处理是用10%的盐酸浸泡粒料,以除去碱性催 化剂的碱金属离子,再用无离子水洗涤至PH值等于
7,干燥后包装。产物相对分子量约为2.5万。
聚碳酸酯中的碱性催化剂必须除掉,否则热塑性
加工时将导致聚合物的分解和降解。杂质和水分对
聚碳酸酯的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前者易使聚合物变
色;后者明显降低聚碳酸酯的分子量。
(3)碳酸二苯酯的合成
碳酸二苯酯由苯酚与光气在碱催化剂作用下制得
2
OH + Cl
C Cl O
2NaOH o
15 C
O C O O
+ 2NaCl + 2H2O
碳酸二苯酯的外观为白色结晶体,主要用途是作为聚碳酸 酯的生产原料
2.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
光气法又称为溶剂法,根据通入光气时所使用溶剂、除酸剂的不同,又可分 为界面缩聚(碱水溶液)法和溶液缩聚法(吡啶)。由于缩聚法所用的吡啶 价格较高,溶剂及沉淀需分离回收到无水状态,致使过程繁杂、流程长,因
光气化制备聚碳酸酯的转化率高,一般均在90%以上,相
对分子量可高达15万~20万。但是相对分子量过高,成型加
工困难,因此常用分子量调节剂(苯酚、甲醇、硫醇等单体 官能团)将其调整在5万左右。 (3)后处理 后处理的目的有两点:一是除掉树脂中的盐,二是除掉树 脂中低分子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双酚A。盐的脱出一般采用水洗 法,至洗涤水中不含氯离子为止。低分子量物质的除去一般 采用沉析剂在强烈搅拌下,使聚碳酸酯呈粉状或粒状析出。 沉淀剂可采用醇类(甲醇、乙醇),酯类(乙酸乙酯、乙酸 丁酯),酮类(丙酮、丁酮),及石油醚,甲苯等。
增大。 (4)酯基:是一种极性较大的基团,它也使分子链的刚性 增加,并且还是PC分子链中较薄弱的部分。它容易水解断
裂,使PC较易溶于有机溶剂,也使它的电绝缘性能不及非
极性的PE、弱极性的PS的重要原因。
苯环加上羰基、酯基的作用大大超过了醚基的相反
作用,从而使PC分子链具有很大的刚性,致使其具有
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同时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多个
二、发展简史
聚碳酸酯树脂早在1881年由K. Birmbaum和G. Lurie就在吡 啶存在下由间苯二酚与光气制得。但工业化最早由德国Bayer 公司于1958年采用熔融状态下的酯交换法反应,首次获得了 具有使用价值的热塑性高熔点线形PC; GE于1960年投入生产,生产工艺为光气化法。合成方法主要 有光气法和酯交换法; 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帝人化成公司和三菱瓦斯化学公司 于1962年用开发的光气溶液法工艺技术,生产出了聚碳酸酯; 国内最早的研制工作始于1958年,由沈阳化工研究院首先 开发成功了熔融酯交换法工艺,与1965年完成中间试验,并 在大连塑料四厂建成了100t/a的生产装置。
一、生产方法
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有多种方法,但是目前工业 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光气法和酯交换法 1.合成所需单体的合成:
(1)双酚A的合成
OH 2
+ CH3
O C CH3
CH3 HO C CH3 OH + H2O
双酚A的合成是将苯酚与丙酮在酸性介质中缩合而成。其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 较易溶于甲醇、乙醚、呈弱酸性,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钠盐,并溶于稀得氢氧 化钠溶液中。双酚A有极广的用途,除作为聚碳酸酯的原料外,还可以作为环 氧树脂、聚砜、涂料、粘合剂、橡胶防老剂、农药杀虫剂等原料
此后国内的聚碳酸酯产业发展缓慢,虽然有上海中联、 重庆长风、天津有机化工、杭州塑料化工等厂家陆续建立 PC的生产装置,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到2000底, 国内的PC生产能力也仅仅为6000t/a;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提高我国PC的工业技术水平,开始 大规模的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和设备。2006年拜耳在上 海的PC工厂将投入生产,加上帝人在嘉兴的工厂,国内PC 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t/ a。
PC大分子的端基主要影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从理论上
说,酯交换法产品的端基应该是羟基和苯氧基,光气法产品
在端基封锁之前则为羟基和酰氯基,酰氯基水解便得到羧基。 聚碳酸酯是酯类,在高温下羟基会引起酯类醇解,羧基会促 使酯类酸性水解,并将进一步促进PC的游离基连锁降解。 因此这些端基对聚碳酸酯热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加入 某些链终止剂,以形成相应的端基,可改善高聚物的热稳定 性,制得有耐高温和低熔体粘度的聚碳酸酯。
(2)光气的合成
光气由一氧化碳和氯气的混合物在活性炭作用下反应制得
CO + Cl2
活性炭
Cl
C O
Cl(气态)
光气的学名氯化碳酰或氧氯化碳,光气是其商品名。纯光气 是无色低沸点液体,工业品略带黄色,有腐草臭味,极毒。光 气为极活泼的化合物,可与多种胺、醇及其他一些化合物反应 生成酮、酯、酸等,其主要用途是作为毒气、燃料、医药中间 体,并作为聚碳酸酯、聚氨酯、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合成材料的 主要原料
苯基的刚性链的彼此缠结,使分子间相对滑移困难,
从而使熔融温度也升高。分子链的刚性大,使聚合物 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较小,尺寸稳定性好,然 而却阻碍了大分子的取向和结晶;而当受外力强迫取 向后,又不易松弛,易使制品中的残留内应力难以自
行消除。这样虽然力学强度高,但制品易发生应力开
裂现象。
3. 端基的影响
HO
CH3 C CH3
*
OH
+
O C O O
O
O
CH3 C CH3
O
C
*
+
2
OH2
整个聚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酯交换、缩
聚、后处理 (1)酯交换
将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加入酯交换反应釜熔融后, 加入催化剂,在6650Pa真空及大约175℃条件下进行 酯交换的第一阶段反应,形成低聚物。当副产物苯酚 蒸出量达到预定要求时,再在230℃左右、 1330~5320Pa真空下进行第二阶段酯交换反应。当有
R基对聚碳酸酯性能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随着中心碳原 子两旁侧基的加大和侧基刚性的增加,一方面使得分子链刚 性增加,空间位阻增大,引起聚合物强度、玻璃化温度、熔 融温度增高,断裂伸长率和冲击韧性下降;另一方面侧基加 大,增加了链的间距,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柔性增加,又使 强度、玻璃化温度、熔融温度下降。这两种影响互相矛盾, 但因消长情况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会有所不同。
旭化成在大连的项目和燕山石化与三菱合资的PC项目都
在实施中;蓝星公司建厂条件正在逐步落实;吉化公司、聚 银公司等一批PC建设项目也在规划之中。
第二节: PC的结构与性能一、PC结构对性能的响芳香族聚碳酸酯的通式为:
O
*
O
R
O
C
n
*
式中n=100~500,R基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基团 或原子。
1. R基的影响
物的机械强度、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候性和尺寸稳定
性,降低了它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水性。
(2)醚键:它的作用与苯环相反,它增大了分子链的柔曲性, 使链段容易绕着氧基两端单键发生分子内旋转,加大了聚合 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水性。 (3) 羰基:极性较大,增加了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使
大分子链间靠得更紧密,空间位阻加强,从而使聚合物刚性
(2)缩聚
将酯交换后的反应后在搅拌及真空(小于133Pa)下,控制 釜内温度为295~300℃,进行缩聚反应,脱去苯酚和碳酸二苯 酯。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熔融粘度增加,分子量增大,直 至成为高分子量聚碳酸酯,即以氮气将树脂由釜内压出,物料 经釜底的铸型孔流出成条状或片状,冷却后通过切粒机制成一 定规格的颗粒料。 熔融缩聚是可逆平衡反应,只有从反应系统中不断地移出 低分子副产物,反应才能向生成高分子聚碳酸酯的方向进行。 随着反应程度的加深,聚合物粘度不断增加,低分子物的排除 困难,因此反应系统的高度真空是保证反应顺利进行的必要条 件,否则产品的分子量难以超过3万。
C
*
+
2nNaCl
整个聚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光气化、缩聚、后处理
(1)光气化 将光气通入双酚A钠盐溶液,随后加入惰性有机溶剂(二氯 甲烷或二氯乙烷),在搅拌和常温的情况下进行光气化反应, 生成氯甲酸双酚A酯,当反应液PH值降到7~8时,停止通光 气,反应停止。 (2)缩聚 将光气化的物料送至缩聚釜中,在叔胺或季铵盐等催化剂 作用下,常温常压下缩聚反应3~4h,使低聚物逐步转化成高 聚物。此反应放热,应采用冷水降温。当反应液变为粘稠并 且分离出水层后,缩聚反应即可终止。然后用5%甲酸中和至 物料呈微酸性(PH值为3~5)后在进行后处理
大约80%~90%苯 酚被交换出来时,酯交换反应即告
结束,用氮气将反应物压缩至缩聚釜。
酯交换反应采用的催化剂有苯甲酸钠、醋酸锂、 醋酸铬、醋酸钴等,一般来说酯交换反应速度与催 化剂浓度成正比关系,催化剂浓度越高,产物中残 存的碱量亦越高,给后处理带来困难,且使产品的 热稳定性降低,性能变恶。 反应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提高反应温度,反 应速度加快,但是超过180℃时双酚A容易发生分解, 所以酯交换反应初期温度不超过180℃。至双酚A已 转化为低聚物后,温度就可提高,以促进反应程度 的加深,这样以两个阶段控制酯交换反应,可以减 少催化剂用量,加快反应速度,保证产品质量。
第二章: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
第一节:概述
聚碳酸酯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其产量和消费 量居工程塑料第一位。其综合性能优异,尤其具有突 出的抗冲击性、透明性和尺寸稳定性,优良的机械强 度和电绝缘性,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60~120℃) 等,是其它通用工程塑料无法比拟的。因此自从工业 化以来,颇受人们的青睐。目前世界上聚碳酸酯产能 已达250万~280万吨,年需求量为300万吨左右,已 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电子、电气、汽车、建筑、 办公机械、包装、运输器械、医疗保安、日用百货、 食品等部门内获得了普遍应用,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 势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