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营中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方案侯营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校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教学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不仅造成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一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二是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不仅没有建立师生情谊,个别甚至有师生对立现象。
二、概念的界定(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
和谐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
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
(三)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困素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师生交往认知、交往时空和方式的因素,也有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因素。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1、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行为,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
教师作为长者、师者,若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行为,就会成为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无法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
2、学生家长:学生家长的成才观及对学习的态度,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若没有正确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成才观,没有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生: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学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力逐渐增大的。
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
4、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等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等媒体直接和间接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和教师一样,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的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四)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应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即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新课程理论对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1、切实提高认识,转变师生观念。
使师生观念得到根本转变。
教师明白为什么而教,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
让师生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
3、形成优良三风,建成和谐校园。
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齐管共建,学校充满人文精神,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幸福港湾、精神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教学活动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文化课的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各文化课学科教研组)(2)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各班主任)(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各学科教研组)(4)阳光体育60分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体育教研组)(5)学校艺术节(中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德育处)2.网络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校园网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信息中心)(2)网络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各教研组、班主任)(3)健康利用网络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各班主任)(4)师生网络互动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信息中心、各班主任)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中小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获得师生关系现状的相关数据。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倡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提高素质和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改善。
4、实验研究法:本课题采用子课题项目招标申报的方式,确保每个子课题有3所以上的学校共同开展研究,并采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拟在每所学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师德为本。
要以贯彻常州市中小学教师“八要十不”师德自律规定为重点,切实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既要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课改探索。
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
教师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秉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课内交流、沟通、协作,让学生在春风拂面、细雨润物般的课堂教学中,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合作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加强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是与“课堂教学”相并列的,以“班级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实践领域,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展开的学校实践。
通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四)创新德育活动。
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生动活泼、贴近实际、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要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围绕德育主题,创新德育方式,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学生最需要、最欢迎的循序渐进的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
学校要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校园文化建设切入,加强研究和实践,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不仅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最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且要把学校建成师生放飞心灵、焕发活力、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六)开放学校教育。
开放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学校首先要向学生家长开放。
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他们才会更加懂得教育、更加理解教育;到学生家庭去家访,送去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提供急需的帮助和必要的服务,学生家长才会真实地感受孩子受到的良好教育,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
学校也要向社会开放。
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社区及有关单位开展各类共建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七)探索评价改革。
一是改革学生评价。
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的评价,积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管理办法,探索学生评比的新方法;二是改革教师评价。
改变仅从教学结果评价教师的做法,建立中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评价、动态评价。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改进、激励、管理、研究等功能。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分阶段成果1、启动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1.起草“关于在全校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通知”,制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各相关处室领导和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会议,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以学校文件下发。
2.召开全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启动会议,营造教科研氛围,具体安排课题研究活动的有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