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简况

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简况

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简况一、美国知识产权法律构架和立法程序美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基础来自于《宪法》第一条第八节第八款和第十八款。

这是一个授权性的条款,即:“(国会有权)(8),通过保障作者和发明人对其作品和发明的有期限的排他权,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和)(18)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以行使上述权力”。

这一条款为专利和版权的宪法条款,而商标权的宪法基础则体现在有关贸易条款中。

商标立法以各州法为主,直至1946年才制定了联邦商标法。

因此,美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中,《专利法》、《著作权法》为联邦立法,《商标法》则主要以州立法为主,联邦法与州法并存。

这也是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的一个特点。

同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一致,美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范围也是根据智力劳动成果的不同型态和不同权益而确定。

除商业秘密(Trade secrets)之外,其中的区分是根据某种知识、标识或象征符号在一定期间内授与专属的使用权为立法的主要内容。

当然,对于某一特定产品而言,可能同时受到不同型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美国知识产权法保护的范围有以下几类:(一)版权及邻接权(Copy right and neigh boring rights)美国的《版权法》最早制定于1790年,当时的保护范围只限于书籍、地图和期刊。

1909年才扩大为所有作品。

1976年美国制定了第三部《版权法》,即现行版权法,197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多次修改,几乎每年修改1—2次。

本世纪初,由于美国不满意《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另组织一些国家成立了《世界版权公约》,以对抗《伯尔尼公约》。

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盗版王国,大量盗版欧洲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此建立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版权制度。

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版权登记制度。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于1988年加入《伯尔尼公约》。

美国加入国际公约的程序是先修改国内法,再批准加入公约,这也是美国内法多次修改的原因之一。

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版权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不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都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以适应这一技术发展。

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通过了两个新的版权公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1998年美国参、众两院审议通过了《数字化千年之禧的版权法案》。

从内容上讲,这一法案已超过了两个新国际版权公约的保护力度,这将是美国对1976年版权法的又一次重大修改。

(二)专利(Patents)美国最早的《专利法》制定于1790年。

1793年、1836年、1870年和1952年又分别重新制定。

现行的《专利法》为1952年颁布,到目前为止也修改了多次,但总的来讲修改不甚频繁。

美国专利法保护的范围为发明(实用)专利和工业设计专利两种。

其授权条件和程序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三)商标(Fade marks)美国现行商标法颁布于1946年。

美国商标法制定时间如此晚(较之其他法律)的原因,是因为宪法中没有直接的依据。

1988年,美国对商标法做了重大修改,允许申请人基于使用的意图而申请商标。

商标的种类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

商标不仅包括文字及其图形的组合,即平面商标,也包括立体商标等。

在美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商标也可从保护力度的强弱分为四类,即任意性或奇异性标记;指示性标记;描述性标记和通用性标记。

美国在商标保护方面的一个重大特点是除联邦法外,还用州法,即各州也有各自的商标法。

其法律保护的力度也因联邦法和州法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讲,未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的商标,只受使用所在州的法律保护,一旦受到侵权也得不到法定赔偿。

(四)商业秘密(Trade secrets)商业秘密保护主要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美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起源于侵权法,规定了五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假冒、虚假广告、毁人商誉、商标淡化和盗用他人商业秘密。

美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只有一民间组织(美国统一法律协会)制定过一部《统一商业秘密保护法》,供各州立法时参考和示范,没有约束力。

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34个州批准了此法。

应当注意的是,美国于1996年制定《商业间谍法》,主要规定盗窃商业信息的刑事责任问题,其处罚力度之强,为各知识产权法之最。

(五)其他知识产权主要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Layout designs of integrated circuits)和育种权(Breeders rights)。

上述七大类知识产权基本构成了美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基本框架。

但是,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有这7个法律。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判例法国家,其法律体系非常复杂。

有两个基本点是应当特别注意的:一是联邦法与州法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各州的普通法,一般由判例形成,而联邦法主要是制定法,辅之以普通法。

比如说在版权方面,现行《版权法》不保护口述作品,但并不表示口述作品在美国得不到法律保护,而是由州法予以保护。

从总体上讲,联邦法优于州法。

二是制定法与判例的关系。

在美国,判例是重要的法律渊源。

与成文法有关的判例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解释法律,第二是创制法律。

如1976年以前,美国版权法中无合理使用,但判例中有。

再如专利法中的公开使用、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等等,也是在判例中体现的。

在立法程序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由于担心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设计了一个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结构,再加上监督和平衡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系统,使美国的立法程序体现了通过分权达到权力平衡与稳定的原则。

每一立法建议必须由国会参众两院就同一形式的议案表决通过,并经总统签署后方可成为法律。

每个议员都有权提出数目不限的各类立法议案,立法议案的请求来自于个人选民、选民团体、工商领袖、商业组织、立法游说者、政治团体及其他利益集团。

立法有四种基本形式:(1)议案(Bills),用来制定实体法;(2)共同决议(joint resolutions),用来解决一件单独的特别问题,例如紧急情况下的立法;(3)同意决议(concurrentresolutions),解决国会内部事务;(4)决议(resolutions),用来影响或表达两院中某一院的意见。

第(3)、(4)两类立法不需总统签署,亦无正式法律效力。

每个议案提交到国会后,便被转到负责有关问题的专门委员会,由其交至负责具体工作的专门小组讨论。

其中一个重要程序就是听证。

专家、提交此议案的议员、政府主管机构或有兴趣的社会公众,以及利益集团均可要求参加听证会,阐明观点,影响立法。

近年来,美国知识产权立法非常活跃,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企业团体强烈影响。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直接涉及企业利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界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活动中异常活跃,特别是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如电影业、出版业、音乐、艺术、电脑软件业等,与国会及行政机关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争取改进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以利于产业发展的整体利益。

1995年一1996年间我国两次被列入美国综合贸易法案“特殊301条款”的重点国家,并引发了激烈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其背后的始作佣者即为这些企业及其利益代表者(有关的知识产权协会组织)。

当然,这些产业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长迅速,因此其要求也自然受到立法者的重视。

二是产业界和政府立场的协调。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意义,在美国企业、立法与行政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三角关系,美国的立法与行政机关是企业利益的忠实代言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立法和国际贸易中的协调立场活动也非常频繁。

三是立法效率不断提高。

一般涉及知识产权的法案在审议表决中都是相当顺利的。

四是立法数量增大,保护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自1992年1月1日至1993年7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共有33个法案、修正案及决议与知识产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二、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最新发展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孙远钊教授介绍,美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有一系列重大进展。

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一)专利方面1997年专利综合法(草案)(S.507,The Omnibus Patents Act of 1997)。

这一法案主要规定了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利商标局机构改革,将由政府部门改为企业化管理,成为公司;二是在先公告制;三是专利保护期的延长;四是规定在先使用权;五是专利再审制度改革。

2.专利保护范围扩大,投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作为专利保护。

这是一个判例决定的(State Street Bark & 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Inc).(二)商标方面1.1996年联邦商标淡化法(Federal Trademark Dilution Act,Pub,L.No 104—98,109 stat.985(1996)),规定了驰名商标的保护,商标使用原则,以及混淆、抵毁商标的处理等内容。

2.重要案例。

①以颜色作为商标保护的标的必须证明该颜色是代表或指证其产品的唯一来源(瑞士军刀案);②“国际互联网络网域名称”可以构成商标淡化的标的。

③“讽刺幽默”作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对商标的抵毁。

(三)商业秘密保护方面。

1996年联邦经济间谍法(The economic Espionage Act of 1996)。

据介绍这是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最为严厉的法律,主要规定有关的刑事责任。

到目前为止,已有7个案例,其中2个涉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1个涉及我国内地企业。

如美国必治妥制药厂对台湾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案,就在美台之间闹的沸沸扬扬。

(四)版权方面1.反电子盗窃法(No Electronic Theft(NET)Act of 1997)。

2.千禧年数字化著作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

这部法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和作用:一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与邻接权公约的施行法;二是互联网络著作侵权责任的限制;三是著作权保护期的延长。

3.①“过渡性拷贝”(Transient copy)是否也算“复制”案例。

②平行进口问题: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判定,凡是在美国境内生产、制造或出版的著作权,经出口后偏离制造商原定的渠道再进口回销到美国国内,其著作权即告“穷竭”或“耗尽”(exhausted),不再受到美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4.数据库保护方面,美国众议院已提出《信息汇集反仿冒法(草案)》(Collections of Information Antipiracy Act)。

(五)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美国参议院已提出1998年技术转让商业化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