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杨建华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最高文化理念。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中国文化就非常讲求这种和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道器不离,阴阳、奇偶、刚柔紧密结合,有无、动静、屈伸互相推移。

这一和谐精神实质也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事物矛盾的协调、融合、同一,是对立面存在的相互渗透和统一。

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这种和谐,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这种和谐,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于这种和谐。

社会是由相当数量的人(群)按照一定的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发生相互联系的特殊形态的生活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是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按照这个理解,所谓“社会”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将公平正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一个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根据这样的定义,和谐社会就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包括:不同利益主体的和谐发展、社会自身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国家与社会的和谐。

这个内涵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二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三是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同时,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

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分享的机会,就是提供平等的机会、公正的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去参与这个社会的发展,参与经济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

政府应该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必须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和谐社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健全发达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

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

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

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

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早就说过,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确理解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现实课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

这种属性与它所依存的本质之间具有内在、长久、稳定的联系。

属性从属于本质,又体现本质。

把社会和谐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意味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因此,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完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逐步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

“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专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扬民主精神,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投身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也是古代中国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公平正义思想为口号,但在以往家天下的社会里,公平正义是遥不可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主义是以公平正义为自己旗帜的社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

(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

(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和谐社会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考、探索的一个普遍而永恒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那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我们以为,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均衡、社会共享与社会公正。

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规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

下面结合浙江社会发展来谈这些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前提。

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体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给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而社会经济发展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应主要体现在有更多的人参与创业,藏富于民和人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要求。

这一目标更加凸现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理念。

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达到35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856美元)。

之所以用人均GDP翻两番十六大所提出的总量翻两番,就在于这些年我们有了太多的“有增长、无发展”深刻教训。

因此,在评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时,我们需要一种人民的视角,而人均GDP就更能反映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我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和谐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23.72亿元增至18638亿元,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从原来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75元增至2007年的371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由原来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全国省区第一位,年均增长13.6%,比全国同期高出3.8个百分点。

浙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浙江走了一条内生型发展之路,那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创业富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发展经验证明,创业富民是减少贫困、走向小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依赖路径。

寓富于民,藏富于民,放手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创业的主体,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有机会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或富翁群体,使一大部分人走向共同富裕。

这样可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均衡发展。

创业富民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人民收入的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

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只是推动少数人的消费,而是要努力提升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促进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创业富民、富民优先、藏富于民,还是强省基础的财政收入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