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外给排水设计特点

室外给排水设计特点

室外给排水设计特点【摘要】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国各大城市小区新建数量依然处于一个较为快速上升的阶段,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管网不仅与室内生活用水安全及消防给水可靠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关系到小区各种配套建筑的用水能否正常运行。

总之,小区的室外给排水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进行,并使得在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作业中有章可循。

【关键词】室外;给排水;管材;设计过程引言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了,尤其是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管网的布置更加重要。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工程设计时,不仅要确保给排水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还要考虑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工程的总体造价及其经济性。

因此,了解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系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的设计1.1小区室外给水管网的组成通常小区的用水安全与消防设施设计方面对室外的给排水管网有些具体的要求,小区给水管宜布置成环状或与城镇给水管道连成环网,环状给水管网与城镇给水管的连接管不宜少于两条,小区建筑内的消防及生活给水均从环状管网接出。

一般在小区外围敷设环状给水管道,然后将室外消火栓、室内消防及生活给水三个组团在各自使用的给水管道进行连接。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细节,需要在满足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考虑与当地市政管理部门的一些做法相协调。

住宅小区的给排水管网,除了生活与消防给水管网外,还包括独立的商业、小学、幼儿园的给水管网。

通常市政给排水管理部门在给水管上设置有生活用水表、教育用水表以及商业用水表。

除此之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同样需要单独设置给水系统,该给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与园林绿化的布置方式相适应,与园林绿化的给水特点相结合。

经过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发现,给排水设计人员在进行小区的室外给水管网的设计时,最容易忽略园林绿化给水管网的给水接口。

1.2小区室外给排水管道管径的确定在给水管网设计中确定管径时,应通过对建设费用和运行管理费用之和为最低之原则,计算出不同管径的经济流速,然后选择合适的管径。

现代城市的市政管网基本都设计了雨污分流管网或者改造成了雨污分流管网,设计人员在住宅小区室外排水管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根据当地市政接管或接纳水体要求及当地水务部门的要求考虑排水体制。

其次管道管径的选择、埋深、坡度、以及流速等的控制很关键。

关于排水水力计算,在不少的规范和技术措施以及设计手册等都有介绍,在此,笔者就不再详说了。

排水管道的敷设坡度和流速控制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在其他情况相同下,坡度的增大,会加大流速,减小坡度,亦可降低流速。

但是要保证非金属管的水流速不大于5m/s,最小流速不小于0.6m/s,管道敷设坡度不可大于15%,在排水管道设计时,即可用这几个参数复核管道设计的合理性与否。

二....室外给排水设计要点通常从功能上来说,设计时常把住宅建筑室外给排水隶属于建筑给排水的一部分。

而实际上它不单单需要考虑满足建筑居住上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市政给排水的衔接,因此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比较多,是最能体现给排水设计师综合素质的一项设计,需要有熟悉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业务技能,现笔者从环保、节约、水循环再利用角度出发,将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概述如下:2.1室外给排水设计要点概述结合上述室外给排水设计程序,笔者认为在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对住宅区内的单体建筑需要预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位置和方向,以方便后期施工需要;尽量运用住宅区已有的资源(例如,可将消防水与景观水结合使用,利用已有的消火栓资源,市网水压直接供水等),以减省造价,节约成本;设计牵涉到产品的选用要尽量采用科技含量较高且节能环保的产品,选用的管材要以环保、长寿、方便维修为原则,尽量避免给后期维修费带来负担;管道布置要严格参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合理布置各种管线的顺序,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其进水管不宜少于两条,给水管在住宅区内连成环状,当一条进水管发生故障时,其余进水管应能保证全部用水量;雨水设计应尽量实现循环综合利用,雨水口应尽量采用立箅式雨水口,以利于住宅区环境美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设计时应注意室外消火栓和水泵结合器的设计,室外消火栓除了要满足室外消防扑救半径的要求外,还要满足距水泵接合器15到40米内应设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的要求,且几组水泵接器宜分点设置;总之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十分多,不能一一列举。

此外,个人认为从近年来的行业设计实践来看,室外采用分质供水排水不但可实现水的循环再利用,还可有效节约水资源,做着重论述如下。

2.2室外给水系统分质供水设计。

为了节约水资源,近年来室外给水设计依据“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可实行分质供水。

通常住宅区的给水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生活杂用水(绿化、浇洒、洗车等)、水景用水和消防用水。

设计时应针对用途具体分析,生活饮用水的对水质要求较高,宜用市政给水作为水源,一些高档住宅区可设置直饮水系统,以市政给水为源水,后进行深度处理供给。

生活杂用水及景观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可设计使用再生水,将优质杂排水或雨水收集处理后(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中的绿化、冲厕和洒扫路面标准。

景观用水的水质要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规定,方能使用)用于冲厕、绿化、景观等用水。

而消防用水则可单独考虑将市政给水作为水源,也可与景观水池结合起来一起考虑。

总之,确定好分质供水后,还要结合市政资料,通过水量平衡算出住宅区每日自来水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中水系统规模及回用目标、景观水体的补水量等等,随后才能依照上述设计程序,进入管道选材、选径、布置等流程,逐一完成全部给水设计工作。

2.3室外排水系统分质排水设计与给水系统水用途相对应的分质排水设计,首先是根据市政排水接入点的位置、标高、管径合理地划分各部分排水区域,确定排水管线的走向及位置,设计时要遵循“各区域附近有市政接口的则就近排放,无市政接口的要考虑与其它区域的连接”的原则。

生活污水的排放,由于污废水需要分流,在室外地坪标高及排水接口标高允许的情况下,污水排水坡度应尽量≥1%,以减少污水管道的堵塞。

生活杂排水管线的敷设要依据水处理站的位置和标高来确定。

绿化排水是利用绿地的标高高于周边道路标高,并依靠坡度重力散排至道路的雨水口,或利用土壤的吸水性、渗透性下渗到地下水中。

而水景排水设计其水池应设泄水口和格栅,同时也不可忽略溢水口的设计,避免暴雨造成水位升高或池水外溢。

雨水排水设计要注意其综合循环利用价值,衡量设计的标准是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雨水总量。

通常设计时可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过滤、沉淀、消毒处理后,用于生活杂用水,也可让雨水经土壤渗透净化后补充地下水或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地下水层。

三....管材的选用随着国内给排水管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管材及管道配件的质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由于某些管材对于自来水具有一定的污染作用,且水质偏硬(碳酸钙或碳酸镁的含量较大),容易在管道壁上结垢而容易导致管道的管径变小,或微生物在管道中繁殖导致堵塞,水中铁离子对管道尤其是金属管道具有腐蚀作用,选择管材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时需要考虑以上因素。

管道由于埋置地下,承受着来自土体或底面荷载带来的压力以及供水压力,或由于地基变形而带来的应力等等,因此,作为住宅小区的给水管网的管材还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稳定性。

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一些地区已经明文禁止在地下供水管网中使用镀锌管材和铸铁管材,而普遍采用聚乙烯(PE)管、硬聚氯乙烯(PVC-U)给水管、孔网钢带塑料复合管、球墨铸铁管等。

小区室外排水管道一般很少采用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道需要承受较高压力或对渗漏要求严格的地方才采用金属管材。

较常见的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近几年,硬聚氯乙烯(PVC-U)双壁波纹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等在室外排水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由于(PVC-U)双壁波纹管力学性能较差、抗压性能一般,造价较低,而HDPE双壁波纹管各种性能好一些,但造价较高,设计时可综合考虑。

在经过的车辆少且管径D≤500的情况下,选用前者;D>500时选用后者,这样通过管材的特性、造价及管径等方面选用管材,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的效果。

四.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除了与小区自身的使用功能有关,还与当地相关规定、室外园林景观设计等有关,下面从地方规定及园林景观设计两方面谈谈相关影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善环境污染的需要,各城市对给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给排水相关国家规范,各地方对给排水设计也有不同的规定。

通过笔者多年的设计经验认为广州在这方面的规定比较严格,由于广州规定建筑室内污、废分流,室外也相应有污、废二根管道,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后排入废水管(除了附近有污水处理厂的,可不设置化粪池,污、废水合流一起排入处理厂),导致室外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比较多且复杂。

因此从项目方案设计时,就要了解当地的相关规定,包括管网的要求、是否有特殊的管道系统等等,为后期施工图做好准备,预留充足的管线位置。

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国各大城市小区新建数量依然处于一个较为快速上升的阶段,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管网不仅与室内生活用水安全及消防给水可靠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关系到小区各种配套建筑的用水能否正常运行。

总之,小区的室外给排水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进行,并使得在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作业中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1]程庆萍.大型住宅小区的室外给排水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2]黄伟彬.浅谈居住小区室外给排水的规范设计四川建材.2009(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