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自残等方式相威胁能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以自残等方式相威胁能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以自残等方式相威胁能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薛某于2004年5月在被害人王某任法定代表人的家饰佳公司的商场内租赁商铺进行家电经营,后因商场家电区域整体调整,原薛某等人租用的家电商铺从商场三楼整体搬迁至一楼,双方签订了搬迁协议,约定搬迁后出租方不承担任何因搬迁对承租方经营上带来的影响等责任。

2005 年8 月,犯罪嫌疑人薛某因经营不佳将商铺转租给他人。

后薛某因赌博输钱、恋爱不顺、自身境遇不佳等心生怨恨,归咎于家饰佳公司,遂欲向该公司讨要赔偿。

2011年11月7日,被害人王某收到犯罪嫌疑人薛某寄来信件,信中称:“……王总你也不要把我这事情当作小事,当有些事真正发生了你就会后悔莫及……往往小事的疏忽会变成大事件,大事件会变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不希望看到很多事态发生。

”并说明因商铺搬迁导致自己之前营业时每月10 万元利润无法实现,要求王某赔偿其人民币100 万。

被害人王某收信后安排公司经理陆某于2011年11月12日与犯罪嫌疑人薛某见面,见面后,陆某向犯罪嫌疑人薛某讲明其要求赔偿的理由无任何法律依据,拒绝赔偿,若其执意如此,就向公安机关报案。

听后薛某当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雪茄刀,切断自己左手一节小指并留下一张纸条让陆某带给被害人。

纸条上写道:“我的这个手指代表着我对你们家饰佳这么多年的恨,也代表了对这件事的决
心,同样是警告。

生命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何况是一个手
指……” 2011年11月16日,被害人再次接到犯罪嫌疑人薛某寄来信件,信中写道:“你我之间只有两种结局我昨日切断自己的手指一方面是这几年对你们家饰佳仇恨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对您的尊重……五天后听不到你的回复我的手机就停机了,就不用再联系了。

”并改向被害人索要78 万元。

被害人当
即报警。

二、争议焦点
对于本案的定性,司法实务部门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本案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犯罪嫌疑人薛某采用寄勒索信、切断手指的手段向被害人王某索要巨额钱款,且其与被害人无任何债权债务关系,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也实施了寄勒索信、切断手指等手段来胁迫被害人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其构成敲诈勒索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构成敲诈勒索罪的证据不足。

该观点认为,依目前证据,犯罪嫌疑人客观上虽实施了寄勒索信、切断手指的行为来向被害人索要钱款,但其信中内容都为中性言语,表达内容较为抽象,切断手指时及之后也未对被害人有过任何实质性的胁迫,且被害人王某证实:其在收到第一封信和得知薛某切断手指后也没有在意,只是在收到第二封信后认为薛某是对其敲诈勒索才报警。

依目前证据,尚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薛某的行为是以暴力相威胁或者以“恶害”通告被害人,从而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交付财物的行为,故构成敲诈勒索罪的证据不足。

三、评析意见
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或者胁迫的手段,强行索要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要件为: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故意。

犯罪主要客体是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利,这也是由本罪特定的犯罪方法所决定的。

①②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或者胁迫的手段,迫使他人被动处分财物的行为。

但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胁迫)必须不足以达到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否则就构成抢劫罪。

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可以看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以暴力的手段。

此处的暴力只须使被害人产生恐惧的心理即可,且不能超过压制被害人反抗的限度。

第二,以胁迫的手段。

敲诈勒索罪中的胁迫,是指以恶害相通告,以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

③恶害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既可以直接向被害人发出,也可通过第三人向被害人转达等。

恶害的内容是对被害人或第三人人身、财产、名誉等相通告。

当然,敲诈勒索罪中恶害手段的具体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刑法规定并未
进行具体限制,只要该行为足以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
这种恐惧心理进而交付财物即可。

对于行为人所实施的胁迫手段是否使财物的所有人精神上
受到强制,从而产生心理恐惧进而交付财物,在具体的判断上理
论界存在着主观说、客观说和折衷说三种不同标准。

主观说主张应以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是否因威胁或要挟而影响其自由意志为标准。

也就是以被害人对所受到的威胁、要挟在主观上的感受为标准。

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对于社会上一般人来说,是不会产生精神上的强制作用的,但被害人由于性格、自身特殊的经历等方面的原因,觉得受到了精神上的强制,则属于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或要挟行为。

反之,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即
便对社会上的一般人产生了精神上的强制作用,但被害人没有这
种感觉,则不能论之以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或者要挟行为。


客观说主张以财物所有者、保管者所遭受的威胁或要挟,相对于一般人是否会因此影响自由意志为标准。


折衷说则认为行为人所实施的精神强制,从一般人或被害人心理予以考察,只要对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产生了精神上的强制作用,即可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或者要挟行为。


笔者同意折衷说的观点。

由于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我们很难对被害人的性格、自身特殊经历及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把握,从而单纯采用主观说进行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

而对于客观说中米用一般人的意志标准来判断,往往会有放
纵犯罪的可能,不能发挥刑法惩戒、保障的功能。

因为在部分案
件中,基于被害人的特定身份及性格特点来看,其心理上承受精
神压制的能力要明显弱于常人。

如果仅以一般人的意志标准进行判断,
这类本应构成犯罪的案件(往往是在被害人因某些原因没有交付财物的情况下)将会作不构成犯罪处理,从而导致放纵犯罪的恶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