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敲诈勒索罪的认定及法律完善探析

敲诈勒索罪的认定及法律完善探析

目录前言 (3)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定 (3)1.1敲诈勒索罪定义 (3)1.2敲诈勒索罪法律规定 (3)2敲诈勒索罪的法定规律 (4)2.1敲诈勒索罪客体 (4)2.2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 (5)2.3敲诈勒索罪的主体 (5)2.4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方面 (5)3.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认定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案情简介和案例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案情简介 (6)3.1.2案例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敲诈勒索罪的认定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罪与非罪的界限 (7)3.2.2与其它犯罪的界限 (7)3.2.3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8)4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9)4.2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界限 (9)4.3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9)5.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敲诈勒索罪的认定及法律完善探析__以男子冒充记者敲诈三十万案为例作者姓名:米那瓦尔·肉孜指导老师:杨立敏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私有财产制。

同时,侵犯财产的案件逐年增多,其中敲诈勒索罪占很大比例。

这类犯罪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犯罪构成、犯罪形态、犯罪与非罪的界定上仍存在歧义,对司法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首先阐述了敲诈勒索罪的含义及特点,其次分析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重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敲诈勒索罪认定,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剖析,以《非法占有公此财物或非法索取财产性利益为目的》来表述本罪的的犯罪目的能够更完整和合理的表述出其应要表达的法律意义。

关键词:敲诈勒索罪;司法实践;认定;法律完善前言中国刑法第274条为敲诈勒索罪提供了相关规定,但是目前的理论并未对敲诈勒索的定义给出清晰准确的结论。

结果,在司法实践中,面对一些复杂的案件,确定敲诈勒索罪和非犯罪罪已成为特别困难的事情。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人们之间的权益纠纷,特别是经济纠纷,正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利用勒索和敲诈勒索以实现其权益是否构成刑法下的勒索罪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的确定也不尽相同。

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他们的观点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迄今为止,作为判例的英国和美国通常不将敲诈勒索罪视为敲诈勒索行为,只是在详细的识别标准上稍有不同。

都是法典法律体系的德国和日本,在确定此类行为的性质时,基本上都注意了行为者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特别的工作,但是闲散地存在于各种期刊文章中。

在研究主题方面,重点也有所不同。

有的分析了“高要求与勒索之间的界限”,有的分析了“过度的权利保护与勒索之间的界限”,当然也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即“权力行使与勒索”。

勒索的界限。

“全面分析中国的权利行使与勒索和勒索的决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未定论”,“无罪论”和“折衷论”。

然而,对汉语的研究有关此问题的学者在该方法中没有系统的起点和逻辑上的着陆点,这使得对该问题的研究在分析层面上令人困惑。

基于此,本文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重点分析了此类案件的焦点,从而解决了具体认定争议焦点的混乱。

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定1.1敲诈勒索罪的定义敲诈勒索罪是生活中的共同财产犯罪,我国的刑法并未明确这一罪行。

因此,敲诈勒索罪在我国目前只有理论上的概念。

关于犯罪的定义,学者们对犯罪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张明凯教授认为,犯罪的定义应该是:犯罪是指恐吓受害者,要求和要求对非法拥有更大的正义的目的私人财产。

陈兴良教授认为,敲诈勒索罪是指犯罪者以恐吓和胁迫财产所有人和占有人的手段,为非法占有目的而获取大量公共和私人财产的行为。

但是,中国的学术界认为,敲诈勒索是指为非法占有,恐吓和恐吓而索取大量公共和私人财产的行为。

我认为敲诈勒索的目的很复杂,包括人和公私财产。

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出发,敲诈勒索客体只是财产所有权,因此敲诈勒索罪的客体只包括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而不是人。

1.2敲诈勒索罪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敲诈勒索罪的特征在基于本罪行为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我们再对“敲诈勒索”行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

首先,在实施行为时候必须在主观上符合非法占有为目的,胁迫的内容是受害人的人身权益,比如名誉、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商业信誉等等,而胁迫的对象并不局限于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具有厉害关系的其他人。

其次,敲诈勒索行为必须能够使得受害者心生恐惧心理,而后在该心理状态下被索取了财物。

敲诈勒索行为的外观形式表现多样,可以是恐吓、暴力威胁,也可以是欺骗、揭露隐私等,但基于敲诈勒索罪犯罪构成的要求,内在的要求该行为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外观做出,都要求能引起被害人的畏惧心理进而处分财物,因而如果被害人仅仅是基于同情、可怜交付财物,不能构成本罪。

再次,要求该行为要能导致受害者交付财物并且因此遭受损失。

敲诈勒索罪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损害结果,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交付财物的人与被威胁者是同一人,但有时也会出现交付财物人与被胁迫者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但是此时被威胁人要求对损失的财物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处分权或管理权。

事实上,生活里不时发生一些“得到后勒索”的例子,例如行为人先前非法占有了被害人的财物,后被害人要求其偿还,行为人以胁迫、威胁等方式使得受害者放弃主张。

出现此种情形时,虽然受害人也同样受到了财物的损失,与先勒索后取财的损失一致,但是这里并不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原因便在于该财物并非因为交付而是因为先占。

2.1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我国刑法目前为至没有明确规定财产利益属不属于敲诈勒索罪客体。

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专家们认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各种公共财物和私有财物”,本罪与诈骗罪两个都属于侵犯财产罪,应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不包括财产利益。

但是许多数学家是积极的。

本文同意以财产利益为犯罪客体,扩大对犯罪客体的解释。

这里所提到的财产利益,主要是狭义(普通)财产以外的财产利益。

2.2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威胁、胁迫或者轻微暴力使被害人害怕。

被害人基于害怕而交付财产或者转移财产利益。

该犯罪的主要特点如下:诈勒索罪主要手段以威胁、敲诈勒索、轻微暴力等。

在形式上,有的是口头的,有的是书面的,有的是明示的,有的是默示的,有的是直接发送给被害人的,有的是通过第三方传递给被害人的。

例如:李某控制孙某个人隐私,暴露孙某个人隐私的威胁,要求孙某交出5000元,对受害人孙某构成直接威胁。

另一个例子:小玉和小马是一个组织的同事。

一天,小玉收到了一封来自小马的电子邮件,说他有小玉腐败的证据。

只要小玉给了小马6000元,他就不会报案。

这种情况属于威胁使用现代通信设备完成等。

从内容上看,威胁或者胁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威胁损害被害人的人格和名誉,威胁损害被害人或者其亲属的财产等。

应当指出的是,威胁、敲诈勒索或者轻微暴力的目的是使被害人害怕,进而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但是,如果犯罪人实施的手段并没有让被害人害怕,而是因为他对犯罪人的同情,如何认定司法机关。

例如,当甲方得知乙方犯罪时,威胁乙方支付5万元而不披露犯罪事实。

事实上,乙方的犯罪明显较轻,不构成犯罪。

甲方的行为不会使乙方感到恐惧和恐惧。

面对甲方生活的艰辛,乙方出于同情给了甲方5万元。

我们应该如何确定甲方的行为。

这也是敲诈勒索罪客观方面要考虑的问题。

专家认为,犯罪应当是犯本罪的行为人基于恐惧威胁或胁迫被害人产生恐惧并交付财物的方式,这是犯罪的客观方面。

2.3敲诈勒索罪的主体犯本罪的一般主体,是已经满16周岁以上负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包括单位。

按照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给予敲诈勒索罪处罚。

但是,违反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造成重伤、死亡的,以敲诈勒索罪处罚。

与两项罪名相比,敲诈勒索罪具有较少的社会危害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不应定罪。

2.4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是一种直接的意图。

这说明,犯罪人在主观方面须具有的犯罪,这表现于犯罪故意和目的这两个方面:第一,敲诈勒索是一种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威胁,对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财产利益和人身权利实施敲诈勒索或轻微暴力,进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但行为人仍在积极追求的结果。

第二,侵犯财产罪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敲诈勒索罪是一种典型的侵犯财产罪,主要目的是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者强迫被害人得到利益。

首先,犯本罪的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财产利益为目的,也有利于区分该行为构不构成犯罪,以威胁或者胁迫的方式取得他人债务,这显然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人的威胁是要追回自己的合法财产,这不构成犯罪。

例如,甲方从乙方处非法窃取电视机,乙方将其返还给乙方,乙方将威胁伤害甲方儿子并返还乙方财产。

甲方将电视机归还乙方,以免损害其儿子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这个案子不是犯罪。

3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的问题3.1案情简介和案例分析3.1.1案情简介某省徐州市鼓楼区法院审理了这起敲诈勒索案。

徐州两名男子和一名冒充记者的男子向一家采石公司索要30万元曝光环境污染。

经徐州市鼓楼区法院一审,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三年和三年。

2018年3月,为低价从当地一家采石公司获得转售原材料,家住徐州的张某、张某想到向企业索要“封口费”,并通过媒体曝光了该采石公司承包业务的想法。

后来,张某联系上自称在人民日报徐州办事处工作的付某,采访了这家矿业公司,并曝光了该公司的环境污染,让他以记者的身份向该公司索要“封口费”。

2018年3月12日晚,张某带领付某到采石公司拍照,并留下付某的联系方式。

3月13日上午,付某在当地一家酒店附近会见了采石公司高某。

付某以“环保不达标、非法生产”威胁采石公司,并索要3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