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文件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文件

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00年11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山东省、济南市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调整而成。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6.4.28)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8.1)5、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6、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分类标准》7、《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9.7.2)8、鲁建发《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的通知》(1994.1.8)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4年—2010年)》10、《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1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规划(1996年—201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227平方公里。

市区为济南市行政五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以古城区及商埠区为核心,东至机场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岭及崔马庄,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526平方公里,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范围。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城市规模本规划适用规划期为2000—2010年,其中:近期为2000—2005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9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6平方公里。

远期为2006—201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5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山、泉、湖、河、城等自然环境要素,突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景观,形成融山、泉、湖、河、城为一体的,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第七条规划原则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地的内容,确立绿化布局结构,即市域生态环境绿化系统,中心城区环境绿化系统,中心城区园林绿地系统。

2、立足于建设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形成融“山、泉、湖、河”为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3、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体系。

4、合理利用土地,以方便居民为原则,建立科学、完整、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5、根据城市的功能布局,确定科学的、结构合理的防护绿地系统;根据用地性质不同及位置的差异,分别确定绿地率,重点抓好庭院及居住区绿化;采用新技术,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6、确定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的苗木生产和园林科研用地,提供城市绿化所需的各种苗木,同时提高城市绿化的科研水平。

7、园林绿化规划的制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建立健全地方法规、规章,加强宣传,依法兴绿。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指标第八条规划目标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定位的“2010年把济南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泉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构想,本规划目标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加强城市环境绿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利用山、泉、湖、河等自然环境的要素,结合三大农业经济区的分布,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营造具有泉城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体系。

第九条规划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5年8平方米/人;2010年8.5平方米/人。

建成区绿地率:2005年37%;2010年3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05年40%;2010年40%以上。

第三章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第十条整个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市域生态环境绿化系统,中心城区环境绿化系统,中心城区园林绿地系统。

市域生态环境绿化系统范围内,根据“南山、中河、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三大农业经济区的分布,基本格局为片、带、面结合,城乡一体化,形成绿点、绿线、绿网、绿面的生态环境绿化体系。

中心城区大环境绿化系统范围内,划定基本农田、菜田保护区、城市绿化隔离带及风景名胜等,形成“一环三带九楔”的布局结构,保持城市合理的发展布局。

中心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范围内,形成“环式扩展,楔形插入,点式分布,网状连接,立体绿化”的园林绿化结构布局。

第四章市域生态环境绿化系统规划第十一条分为“南山、中河、北平原”规划南部山区:封山育林,建设立体植物群落,涵养水源,到2010年有林地面积占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65%以上。

沿黄及平原地区:建设防沙固沙林带和农田林网,到2010年高标准建成黄河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率达99%。

城市及乡镇绿化:搞好城区外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201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达8平方米以上。

第五章大环境绿化系统规划第一节“一环”绿化“一环”是指环绕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化环。

绿化环的四址为:西部至北大沙河,南部至长城岭,东部至巨野河,北部至黄河北展大堤。

由玉符河、黄河、韩仓河地带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防护林带和南部山林及风景名胜区组成。

第十二条西部绿化1、西高速绕城公路防护林带:东侧宽约500米,西侧不少于60米,主要以林木等绿化为主。

2、铁路位里庄编组站每侧不少于30米的林带,西侧可开辟水景旅游带。

3、玉符河防护林带:南起卧虎山水库,北至黄河,全长37公里,沿河两岸各营造平均150米宽林带。

低洼地区可蓄水养禽,发展观光农业。

总面积1110公顷。

4、北大沙河防护林带:南起崮山水库,北至黄河,全长16公里,两岸各营造100米宽的林带。

总面积约240公顷。

5、公路:济微公路、济兖路每侧防护林带不少于30米,城镇道路每侧不少于15米。

第十三条南部绿化1、近郊风景区绿化建设(1)兴隆山风景区:面积约1120公顷。

现存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100余座及其他文物古迹,要加强绿化,修建游览道,增加游憩设施,尽快开放。

(2)千佛山风景区:面积约1840公顷。

包括千佛山、燕子山、佛慧山、金鸡岭、蚰蜒山、西姑山等十二座山岭。

加强绿化,改造林相,按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

(3)浆水泉公园:面积约47公顷。

含浆水泉水库、回龙山、老虎山等,应加强绿化,以水库为重点,开展水上活动,保护自然环境,严禁过量开发建设。

(4)龙洞风景区:面积约1400公顷。

控制范围:东、南至高速绕城公路,北至济王路。

该区素有“济南第一胜景”之称和“济南植物园”的美誉,要严加保护其原有的生态环境。

济南植物园可在此建设。

(5)蟠龙洞风景区:面积约1000公顷,含淌豆寺、蟠龙洞等景点,建设以溶洞景观为主体的风景区。

2、南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建15—60米的防护林带。

第十四条东部绿化加强机场净空保护地段绿化,注重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利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农付产品基地,重点建设谢家屯、相公庄苗圃,建设并完善机场路及东绕城高速路、韩仓河、胶济铁路及公路防护林带。

机场路及东绕城高速公路每侧各设30米防护林带,韩仓河每侧不少于60米防护林带,胶济铁路每测不少于30米以上防护林带,济青高速公路、济青公路、济王公路每侧林带不少于30米,城镇间道路每侧林带不少于15米。

第十五条北部绿化1、美里湖观光农业园:西至济德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大堤,东至邹家庄,南至石佛屯,控制面积约600公顷。

根据该地区地势低洼、水面较多的特点,建设以养鱼、植荷、种稻、芦苇等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田园风光旅游区,重点开发美里湖公园。

2、黄河森林公园:北至桑梓店,南至黄河大堤,西至李家岸水渠,面积约700公顷。

以温泉、森林景观、垂钓、苗圃等林、果、木、农付产品基地的建设与观光相结合。

3、鹊山风景区:西至洛口渡桥,北至北展大堤,南至黄河,面积约500公顷。

加强黄河防护林带的建设,开辟自然森林野趣公园。

4、黄河公园:西至黄河,北至亓家庄,东至大桥路,南至零点立交桥,面积约150公顷。

建设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城市近郊公园。

5、华山风景区:北靠高速公路,南邻小清河,东至卧牛山,控制面积约600公顷。

开辟以地方民俗及历史故事为特点的近郊公园。

6、万亩荷塘风景区:位于历城区滩头坝子,控制面积约660公顷。

此处荷塘成片,稻田密布,鱼塘相连,宜建设万顷赏荷景区。

7、鸭旺口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小清河和巨野河交汇处,北靠济南机场。

丰天然温泉资源富,植被条件优良,宜开辟为旅游度假区。

第二节“三带”绿化“三带”是指主城区与贤文庄组团,贤文庄与王舍人组团,主城区与大金、党家组团之间的三条南北向绿化空间隔离带,由菜田、苗圃、果园、山林及河道、铁路、道路、高压走廊等防护林带组成。

第十六条主城区与贤文庄组团隔离带南起孟家水库,沿大辛河北至小清河,绿化隔离空间地带宽度不少于1000米。

其间以防护林带、农田、菜地、苗圃等用地为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

其中大辛河防护林带每侧不少于30米,高压走廊绿化带宽约150米,二钢专用防护林每侧不少于30米,城市主干道两侧防护绿地不少于30米。

第十七条贤文庄与王舍人组团绿化隔离带南起港沟镇,北至胶济铁路,小汉峪沟以东绿化隔离空间地带宽度不少于1000米,其间以防护林带、菜田和苗圃等用地为主。

其中小汉峪沟防护林带每侧不少于20米,城市道路绿化带15—30米宽,重点建设大王山公园。

第十八条主城区与大金、党家组团绿化隔离带南起凤凰山,经大青山至腊山,沿腊山河北至黄河,绿化隔离空间地带宽度不少于2000米。

南段以山林、农田、菜地、苗圃等用地为主,北段以苗圃和菜田等用地为主,应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

腊山河及腊山分洪道每侧防护林不少于15米。

第三节“九楔”绿化指中心城区外围的生态绿化环向规划建成区伸入的九条楔形绿化带。

其中包括南部的六条楔形山地,北部的三条楔形绿地。

第十九条六条楔形山地石房峪—马武寨—青龙山—刘长山;万灵山—郎茂山—六里山—英雄山;兴隆山—蝎子山—金鸡岭—千佛山—燕子山;黑峪顶—回龙山—燕翅山—五顶茂岭山;城墙岭—簸萁顶—王八盖子山—马山坡—大王山;莲花山—安家南山—蒋山—鲍山。

这是组成“青山入城”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也是南部山区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的重要通道。

第二十条三条楔形绿地黄河防护林带经新徐庄、大魏、东沙,至洋涓滞洪区;黄河公园连结盖家沟污水处理厂防护林至北园滞洪区;华山风景区至农科院实验田的楔形绿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