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发展的大潮是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金融环境会充满变数,风险银行所面临的将会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若要保持生存和维持发展,面对日益增长和不可预知的风险面,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对银行业加强监管,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各国商业银行对内部管理进行强化,对内部控制系统加强,来增加商业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银行的稳健经营得到保证。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体制缺失引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1]。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目录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国外研究现状 (2)1.4国内研究现状 (3)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4)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与现状 (6)3.1我国银行系统的内部控制相关系统要素 (6)3.2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核心的手段 (6)3.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成效 (6)3.4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7)3.4.1对内部控制的环境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7)3.4.2经营管理迷惘的指导思想 (8)3.4.3电子化风险控制系统仍有待完善 (8)3.4.4制度的建设缺乏系统性 (8)3.4.5组织体系职能界定不明 (9)3.4.6制度建设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9)3.4.6对内部控制机制认识不足 (9)3.4.7员工素质较低 (9)3.4.8学历提高素质降低 (10)3.4.9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10)3.4.10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10)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的改革成果与意义 (11)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 (13)六、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4)6.1 提高商业银行人员素质 (15)6.2 提高商业银行人员职业素质 (15)6.3 建立奖惩制度 (16)总论 (18)参考文献 (19)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内部控制研究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所导致经营的风险性比较高是由主营货币借贷业务的特殊性决定。
并且,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两个特性:高度外部性和危害性,而且银行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银行业一直是政府部门、实业界、理论界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所在。
所以,银行业监管的核心与关键就是金融风险的防范管理即危机管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伴随着随着世界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发展飞速推进,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风险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增大。
但是各国政府并没有同步调整相关的经济金融政策,相应的强化管理和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并没有由商业银行来制定去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一系列银行危机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等发生。
21世纪以来,发展的大潮是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金融环境会充满变数,风险银行所面临的将会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若要保持生存和维持发展,面对日益增长和不可预知的风险面,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对银行业加强监管,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各国商业银行对内部管理进行强化,对内部控制系统加强,来增加商业银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银行的稳健经营得到保证。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体制缺失引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1]。
1.2 研究意义:中国金融业虽然没有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和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倒闭现象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但是,大量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甚至受到危及。
这些风险的产生,有比如金融监管乏力,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改革成本转嫁,陈旧体制的问题积累,和日益加深的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还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原因是管理不善和控制不力是。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所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做到苦练“内功”,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遏制继续增加的不良资产,使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能够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如何构建,内部机制如何健全,内部管理水平如何提高,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1.3国外研究现状现代内部控制理念的发源地是美国。
内部控制的最初定义见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
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第54审计报告,划分了内部控制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第54号审计报告所确定的内部控制原则已经成为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之一。
,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COSO)在 1992年发布了题为《内部控制—统一的框架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作全面系统的解释的研究报告。
内部控制成分概念由该报告第一次提出,五个基本要素完整的内部控制应该具备: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控、信息与沟通和风险评估 [2]。
在学术界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也有不少的研究。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对来说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Berko vitch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认为只有企业建立健全严密的内控制度,才能获得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资本结构才能稳定。
C raig Emby等诠释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企业建设有效的的内部控制框架所起的作用由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经过检验的决策力[3]。
Philip H.siegel等对评价体系有关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了研究,对评价进程中所运用标准方法进行了提出和阐释。
Euhdsgo说明了在内部控制的制度中监事会所起到的作用。
并且指出建立监事会的作用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合理有效起到保障作用[4]。
Langandso系统的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公司治理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其中以全球78个国家958家银行的样本数据为样本。
对不同性质(家族、政府、外国投资者、工商业公司)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5]。
Byooketal研究了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对银行绩效不利的两方面:很难保证银行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他们获取贷款的可能性比较大 [6]。
Prowse研究了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行为,得出的结论是与一般公司的相比,商业银行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在惩罚管理者方面会表现得更加不果断。
Ang1auter baehand Sehreiber以 1996年的166家美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绩效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商业银行的报酬结构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商业银行不仅有更高的薪酬,也有更加明显的由薪酬结构所体现的激励效果。
1.4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办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都从不同的层面对银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监管要求。
2002年9月7日公布施行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9号) 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目的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对金融风险有所防范,使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的运行得到保障[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分为总则、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和附则共十章141条。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经由一系列制度、方法和程序的制定和实施,防范风险、事中控制、做好事后的监督和动态的纠正过程和机制。
除了业界的关注以外,国内学者也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
阎达五、杨有红指出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相关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体现。
现代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以管理监控为己任,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作为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可以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的战略。
吴水澎等立足于控制论原理,从多方面对对内部控制进行解读。
在研究了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这些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之后,认为该报告的提出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及其综合框架的的发展和启发很有借鉴意义[8]。
厦门大学林朝华等对国际流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的相关最新理念进行了介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的建立,使以往内部控制评审仅仅由审计师执行的不足得到弥补,将内部控制的评估管理者与操作员工自己所涉及的进行加入和参与,评价和检查内部控制效果与效率的流程的方法,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合理保证。
谢荣、钟凌用比较分析方法和规范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立足于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理论的基础,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相关的特点、功能。
孙涛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内部控制低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要素式动态控制的立体模式根据COSO报告和ERM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一模式的构成及其运行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内部控制行为和降低金融风险的管理手段[9]。
王飞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如组织结构设置、业务流程安排、监督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作用、风险管理评估、人员管理等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对其中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提出。
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国外研究内部控制的相关方向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内部控制理论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10]。
第一阶段为内部牵制理论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目的为查错防弊,方法为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主要的控制对象钱、物、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