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论文罪犯权利保护的探索姓名:陈超班级: 07监本二班学号: 119030715112061 指导老师:赵树青2011 年 5 月 20 日罪犯权利保护的探索陈超摘要:我国《监狱法》详细规定了罪犯的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罪犯权利一直是中国监狱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由于各种原因,罪犯的权利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因此,应从多角度阐释权利的内涵,探索完善罪犯权利保护的新途径。
关键词:罪犯权利保护完善罪犯权利,是指罪犯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以及司法行政机关包括监狱部门根据矫正罪犯需要而授予的实现某种愿望或利益的可能性。
即依法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相应行为的资格。
我国《监狱法》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的及其他未被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可见,罪犯既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也享有特殊的法律权利,还享有一些受到一定限制和调节的权利。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司法实践中,罪犯权利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此涉及的多方面问题是罪犯权利保护的出发点。
一、罪犯权利的内容罪犯权利的内容可分为实体权利和程序性权利①(一)罪犯的实体权利1.享有人身安全和赖以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起码条件权利,具体包括:(1)享有足够的食物、衣着和适合居住的权利。
(2)享受必要的个人卫生权利,监狱必须提供个人必要的卫生设施。
(3)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矫正机构有责任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以满足囚犯的要求。
(4)参加锻炼与娱乐的权利,应允许犯人有做室外运动的机会。
①参见杨殿升,张金森著:《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5)享有不受残酷、异常惩罚的权利,罪犯的人格权和姓名权也不应受到侵犯。
2.罪犯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被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当然不再享有政治权利,而并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其所享有的政治权利不应因被剥夺人身自由而消失,他们在法律上仍享有作为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
3.与外界保持一定联系的权利罪犯应该在必要的监管之下,以通信或接见方式同亲属保持联系,应准予阅读报纸、杂志和相关出版物,收听无线电广播,看电视、听演讲等方法,获得比较重要的新闻和信息。
4.罪犯的民事权利各国犯人仍享有财产权、债权、婚姻权、继承权、著作权等大部分民事权利,但应受一定限制。
②被监禁的犯人仍为其财产的合法所有人,其债权、债务关系并不因为入狱而自动失效。
一般情况下,罪犯无权直接从事商业或经济活动,但可以被允许为保护本人的财产利益而做出某些适当的安排具体形式可由监狱决定,如立遗嘱、签支票、处理自己财产等。
5.罪犯的教育权利罪犯的教育权利主要指对罪犯的文化教育,主要可以采取课堂讲授、狱内办学的方式,课程设置侧重基础教育,有的监狱还设置大学课程。
(二)罪犯的程序性权利任何刑罚执行机关均有义务在其业务活动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实保障犯人在国家行为中的正当权利属于法治国家的原则。
因此要确立一定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刑罚执行机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罪犯的程序性权利实质上是要求有关机关对其实体权利进行保护的权利,大体上区分为两类:诉讼权利,即罪犯享有的要求法律对其权利进行保护的权利:诉讼权利以外的程序性权利,即罪犯享有的向法院以外的、对刑罚执行机关有监督的机关要求对其权利进行保护的权利。
二、罪犯权利保护的依据(一)罪犯权利的法理依据罪犯享有基本人权,罪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享有人权应当是权利主体的应有内涵。
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利的主体是公民,而罪犯虽然是被剥夺和限制了一部分权利,但从法律地位上讲,罪犯仍然是公民,只不过是特殊的公民而已。
因此②参见李贵方著:《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由于犯罪而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人并未丧失公民的资格,也就是说罪犯同样是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的主体。
作为特殊公民地位的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不能像一般普通公民那样享有完全的权利和义务,其原有的权利有的被剥夺了,有的被限制使用,罪犯只能享有一定的法定权利。
所以,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罪犯权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监狱法规定了罪犯的基础性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规定了罪犯广泛而具体的权利。
总则中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限制的的权利不受侵犯。
”在其它条款中,又规定了罪犯有维持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参加文体活动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的权利;按规定通信,会见和离监探亲的权利;依法获得减刑和假释的权利等等。
《监狱法》郑重规定了罪犯的权利,并制定相关保障措施,他还特别的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做了严格规定,从而强化了对罪犯权利保护的法律依据。
三、我国罪犯权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我国罪犯权利保护的现状我国《监狱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罪犯权利的保护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内容广泛、措施具体,充分显示了我国对罪犯权利保护的重视。
保护罪犯权利是监狱不可推脱的责任,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在实践中,罪犯应有的权利大都能够实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肯定所取得的成绩,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
有的地方,有的监狱侵犯罪犯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情况还较为严重。
如体罚、虐待,甚至殴打罪犯;对罪犯的申诉控告材料置之不理等现象。
由于法律规定的相应措施还不完善,因而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比如根据《监狱法》和有关规定,罪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行使这些权利对于罪犯权利的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证这类权利的行使,《监狱法》对有关材料“及时处理”、“及时转递,不得扣押”等规定。
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而且无时限限制,使得罪犯的这些权利不能充分行使。
再者,罪犯的权利不只是表现在监狱服刑活动中,在监狱外也享有许多权利,如果这些权利在社会上受到了侵犯,应通过何种形式加以保护,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保护罪犯权利的主要机制已比较完备,在保护罪犯权利方面发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说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和社会的重视度不够。
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保护罪犯权利的资源分布不合理,社会重视度不够表现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普通公民在现阶段对罪犯的权利不是特别重视,很多人认为罪犯不应享有权利,他们歧视罪犯,甚至把侵犯罪犯应有权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二)罪犯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1.我国罪犯权利保护缺乏相应法律实保障我国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对公民权利是明确规定的,但对罪犯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规定却不尽明确。
监狱法虽然规定了许多罪犯的权利,但是很多规定过于笼统且大多无时效限制。
2.罪犯作为弱势群体易受伤害,且缺乏相应诉讼保障罪犯权利缺乏诉讼保障,虽然在理论上罪犯的权利在受侵犯之后可有诸多救济措施,但在实践中罪犯这些权利的行使却困难重重,法律上的应有权利很难转化为现实中的实有权利。
由于有些监狱干警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对罪犯的申诉、控告常常是置之不理,甚至还对提出申诉、控告的罪犯进行打击。
有的监狱干警观念守旧而不知更新,工作过于粗糙,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罪犯的申诉、控告能推就推,加上某些检察院和法院迟迟没有合适的处理结果,法律也没有规定罪犯可进一步就此提出诉讼,很多罪犯在此情况下只能对天感慨。
3.传统的“义务主导”有待于向“权力主导”观念转变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认识建立一种“社会责任”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思想的确立与刑法、刑罚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它有利于在国家与犯罪间、国家与犯人间改变传统的绝对“命令?服从”关系,而建立起相对的“权力?义务”关系。
我们应该确立罪犯权利的观念,充分保障罪犯的人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一,惩罚不得以单纯给罪犯施加精神的或者肉体的痛苦为目的,惩罚必须是合乎人道和正义的。
第二,惩罚必须是依法实施的,依法管理和教育,就是对他们最根本的惩罚。
第三,惩罚绝对不是要给罪犯刑罚之外的痛苦,对罪犯任何法定刑罚内容之外的“惩罚”都属于法外用刑,都是依法治监和依法行刑所不允许的。
第四,惩罚是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剥夺罪犯的权益,除此之外,罪犯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得以惩罚之名予以侵犯和剥夺。
三、完善罪犯权利保护的探索(一)完善相关法律以保障罪犯的权利罪犯权利保护的立法有待完善。
在全面审视宪法、刑法和监狱法等法律的基础上,一方面如何使宪法中有关罪犯权利的规定,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法律中得到体现,同时细化刑法、监狱法中已有的关于罪犯权利的规定,将较为原则的规定具体化,以便于执行;另一方面如何对照罪犯的应有权利,及时增加、补充关于罪犯权利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不断借鉴和吸纳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和联合国制订的公约的规则,这无疑是完善我国罪犯权立法的有效途径。
不断完善罪犯权利的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
首先,要加强立法,不断完善罪犯权利的立法保护。
立法不完善是罪犯权利受到侵犯和得不到相应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监狱管理实践中出现诸多争议的做法也与此有关。
认真审视我国罪犯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可发现其存在着过于原则化、抽象化、不统一等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要突出解决好一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罪犯权利保护的入宪问题。
《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及儿童,也就是说关于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已纳入宪法保护。
罪犯虽为犯罪之人,但也是弱势群体,其权利也较容易受到侵犯。
因此,应加强对罪犯权利的保护,提升其立法层次,在《宪法》中对罪犯应有的权利进行规定。
二是正确处理监狱管理的公权利与罪犯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立法中一定程度存在着突出监狱防御功能的倾向,突出了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权利的处置权。
而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对监狱管理机关的权利和罪犯权利重新定位,在保证监狱作为国家、社会防御系统和刑罚执行机关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上,扩大罪犯的私权利,缩小监狱等执行机关的公权力。
三是对监狱行刑权和罪犯的基本权利、基本待遇的规定应尽量具体、详细、明确,增强可操作性,以限制监狱自由裁量的范围和程度。
四是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公约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我国的罪犯权利法律保障体系。
(二)监狱机关改革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切实维护罪犯的权利第一,监狱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监狱的人性化管理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保护人的观念,以符合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和培养健全人格为重要内容,以促进罪犯的改造为目标,使罪犯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关怀的管理方式,这是人道主义价值原则和人本理念在监狱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