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

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

第一篇设计说明书第1章总论1.1 前言青通河为长江右岸重要支流,跨南陵、泾县、青阳、贵池、铜陵等五县区。

东界铜陵市大通镇,西邻九华河,南依九华山脉,北临长江。

青通河上游主要支流有青阳河、七星河。

七星河在新河口汇入青通河,绕铜陵县的白浪湖,经大通镇,注入长江。

青通河自1971年至1975年经过疏浚、裁弯取直,大通~童埠段航道达到Ⅵ级标准,新河口~湘家潭达到Ⅶ级标准,目前童埠港常年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季节性通航300-500吨级船舶。

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3-2020年),安徽省内河航道布局为:以四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由“两干三支”水运主通道和“五条区域性重要航道”共同形成安徽省内河航道的骨架体系,辅以一般航道,实现对省内主要工业城市、能源及矿建基地、水上旅游风景区和周边相邻航区的有效沟通,青通河被规划为“一般航道”。

随着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出台,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在青通河沿岸,凸显了青通河航道治理的重要性。

青阳县以及池州市亟需进行青通河航道整治。

1.1.1前期工作和设计过程在《安徽省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中,省政府皖政秘[1998]149号文批准:青通河童埠~大通段15km,为Ⅴ级通航标准。

我院于2006年12月完成《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交运以[2007]541号《关于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对工可报告进行了批复。

受安徽省港航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于2007年9月完成初步设计初稿,距今已有5年时间。

期间宁安城际铁路跨青通河大桥已于2011年建成,与沿江高速公路平行布置;大通至大拐段规划为江南产业集中区范围;十八索养鱼场规划为十八索湿地生态保护区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本项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受省港投和池州市港航管理局的委托,本次对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完善。

1.1.2工可研主要结论(1)建设标准随着腹地内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尤其是非金属矿石和矿建材料资源的开发,青通河运量将不断增长,预测2020年达400万吨。

青通河为长江(安徽段)重要支流,为了适应长江水运建设发展以及内河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实施长江航道干支联动,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青通河主干14.3km按Ⅳ级航道标准建设:底宽40米,最小水深2.5米,最小弯曲半径320m。

支流七星河新河口至铜九铁路桥段2.0km按Ⅳ级线型、Ⅴ级断面航道标准建设:底宽35米,最小水深2.5米,最小弯曲半径320m。

桥梁改建按Ⅳ级航道标准:净空7m,净宽55m。

(2)建设规模和内容青通河整治工程航道长度16.3公里。

其中,青通河童埠~大通段14.3公里,七星河铜九铁路桥~新河口段2公里。

疏浚土方586万m3,陆上挖方39万m3,退建堤防1.1km,护岸34.2万m2,全线配布26座航标,改建桥梁1座,征地99亩、拆迁民房6830m2。

工程总投资16609.01万元。

1.1.3工可批复意见和执行情况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交运以[2007]541号文对工可报告进行了批复,主要批复意见如下:同意青通河航道(含七星河)的建设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工程估算投资16609.01万元,并要求在下阶段工作中,对工程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优化设计。

根据工可审查会专家组意见和省发改委批复意见的要求,本阶段进一步比选和优化了航道护坡的结构型式;在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对航道线型进行优化。

1.2 设计依据1.2.1任务依据1)《关于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交运[2007]541号);2)《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港航勘测设计院,2007.6);3)《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4)《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工程(童埠~大通Ⅳ级、铜九铁路桥~新河口Ⅴ级)防洪评价报告》(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设计院,2006年9月);5)安徽省港航投资集团关于编制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

1.2.2技术标准1)《航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JTS110-5-2008);2)《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3)《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JTJ214-2000);4)《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J312-2003);5)《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6)《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10)《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11)《内河交通安全标志》(GB13851-2008);12)《内河助航标志》(GB5863-93);13)《内河通航水域桥梁警示标志》(JT376-1998);14)《水运工程设计节能规范》(JTS150-2007);15)《内河航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227—2001);1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1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1.3 设计范围与内容1.3.1地理位置青通河航道起点为青阳县童埠青通河港,与七星河在新河口汇流后,折西北流,西沿池洲地区的双丰圩,东绕铜陵县的白浪湖,沿大同圩东埂,北至大通镇,注入长江。

其中新河口以下为池州市与铜陵市界河。

本次整治河段全长16.65km,其中:青通河段大通镇~新河口~童埠15.05km,七星河段新河口~铜九铁路桥1.6km。

1.3.2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1)设计范围工可阶段青通河整治范围为大通镇至童埠14.3km,按照业主部门的要求,青通河干流航道适当向上游延伸至现有童埠港港前水域,航道里程增加750m;七星河整治范围不变。

故本次设计范围为青通河段15.05km,七星河段1.6km,全长16.65km。

(2)主要设计内容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航道疏浚、堤防退建、岸坡防护、沿线交叉工程、航标配布等。

疏浚航道16.65公里;对航道两侧河岸及堤坡进行防护、防护长度共计3.1公里;改建S321跨青通河大桥;沿线配布航标25个。

1.4 设计概要1.4.1建设标准(1)航道等级可研阶段结论和工可批复,青通河按Ⅳ级航道设计,七星河按Ⅳ级线型、Ⅴ级断面设计。

本阶段设计根据船舶发展现状,省内其他工程实践经验,青通河航道按Ⅳ级航道设计,通航500吨级以上船舶;七星河航道按Ⅴ级航道设计,通航300吨级以上船舶。

(2)设计船型及船队根据工可研报告船舶营运组织论证,结合实际情况和船舶现状,考虑《内河通航标准》推荐船型、兼顾现有船型,选择设计船型,见表1-1。

设计船型一览表(3)保证率根据《内河通航标准》,Ⅳ级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取95%保证率的水位,现状最低通航水位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确定;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取10年一遇洪水位,采用年最高水位频率法确定。

(4)航道尺度根据船型分析成果,现状长江流域500吨级船舶吃水大多在2.2m以上,同时500吨级以下在航船舶在所有内河船舶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主流是800~1000吨级船舶。

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水运基础建设的投资,船舶干支联动的要求越来越高,故本阶段在维持原设计标准(即青通河为Ⅳ级、七星河为Ⅴ级)基础上,增加研究青通河段航道增加至3.2m水深的方案,经投资、经济性上综合比选确青通河航道尺度为底宽35m、水深3.2m(外包底宽40m、水深2.5m断面)。

根据各段航道等级,确定航道尺度如下表1-2:青通河航道尺度一览表本次设计范围包括青通河及七星河河两段,青通河段起点为青通河入长江口、桩号K0+000,穿过白浪湖、缸窑湖,经新河口,终点为童埠码头,桩号K15+050,上距同九铁路桥2km;七星河段起点为新河口、桩号QK0+000,终点距同九铁路桥500m,桩号QK1+600,全长16.65km。

1.4.2 建设方案青通河航道由青通河主干和七星河支流组成,建设内容包括航道疏浚、堤防退建、岸坡防护、沿线交叉工程、航标配布等。

主要设计内容为:1)青通河主干航道疏浚工程:自大通镇入江口门至童埠镇童埠码头计15.05km,按限制性Ⅳ级航道标准设计:底宽35米,最小水深3.2米,最小弯曲半径320m。

疏浚土方共计530.35万m³,其中Ⅱ类土348.69万m³、Ⅳ类土147.78万m³、Ⅴ类土11.52万m³、Ⅵ类土22.36万m³,主要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水下疏浚,并抛泥上岸。

在大士阁至鸡冠山段岩面较高,1.1万m³岩石需采用爆破挖除后抓斗清障。

本段设6处抛泥区,抛泥区临时占地2671.4亩,抛泥区围堰就近取土填筑,围堰填方116.68万m³。

2)七星河航道疏浚工程:自新河口至铜九铁路桥计1.6km。

按限制性Ⅴ级航道标准设计:底宽35米,最小水深2.5米,最小弯曲半径250m。

疏浚土方共计69.85万m³,其中Ⅱ类土39.48万m³、Ⅳ类土17.79万m³、Ⅵ类土12.58万m³,主要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水下疏浚,并抛泥上岸。

在老山段岩面较高,0.52万m³岩石需采用爆破挖除后抓斗清障。

本段设1处抛泥区,抛泥区临时占地349.25亩,抛泥区围堰就近取土填筑,围堰填方15.37万m³。

3)退建堤防工程:本阶段经方案比选,原工可阶段七星河段改为切山体炸礁,避免退建童埠圩堤。

青通河K4+550处新增宁安城际铁路,与原有K4+600处沿江高速公路桥形成桥群河段,航道走向受限,由原有单孔通航改为双孔单向通航,需退建桥梁上游右岸白浪湖堤757m,退建堤防按不低于现状标准设计,堤顶采用泥结碎石路面。

根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2010年6月22日皖交海函[2010]344号《关于宁安城际铁路青通河特大桥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批复》,宁安城际铁路桥“桥梁施工期,建设单位应同步对桥区上下游航道采取疏浚和工程护岸措施”。

本次设计不含该段投资。

4)护岸工程:本工程拟在大士阁处采用直立式护岸,采用仰斜衡重式浆砌块石挡墙,直立式支挡长度100m;对河南嘴、大通镇、大士阁~鸡冠山段进行削坡,削坡段常水位以上采用浆砌块石护砌,常水位以下采用钢丝网护垫防护。

护岸长度1.85km,护岸总面积7.84万m2。

5)桥梁安全防护工程:沿线共有跨河桥梁3座,其中S321青通河大桥不满足Ⅳ级通航标准,拟拆除改建,采用一跨跨过通航水域,在通航孔两侧桥墩上下游处各设立防撞墩1座,防撞墩采用钢管桩基础、柔性靠船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