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资料:2020理论热点面对面(2)

申论资料:2020理论热点面对面(2)

申论资料:2020理论热点面对面(2)
2“招工难”引发的思考一怎么看就业难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怎样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招工难”引发的思考——怎么看就业难
2009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我国东南沿海一地区,却开始出现了“招工难”。

到2010年春节前后这一现象逐渐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

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70%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

据广东省发布的监测信息,广东省用工缺口约90万人。

许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没米下锅”,现在好不容易等来订单又找不到“煮饭的人”。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饭碗”是天大的事。

就业领域里的“风吹草动”,无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农民工返乡,到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招工难”,同时又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

很多人不禁疑惑: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
“招工难”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发生“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那么,“招工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里,这些企业多为
出口外贸型,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2009年年初,由于国际金
融危机的冲击,企业订单大幅下滑,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大批农民
工集中返乡。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工
厂新接订单持续增加,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

“招工难”源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从事农业的收入
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就业机会也明显
增加。

如果扣除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实际收入与在沿海地区打工
相差并不大。

于是很多农民工返乡后便选择了在家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招工难”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

这些地区的许多企业工人工资十几
年不变,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情况比较普遍。

此外,农民工在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都无法享受
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

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
现在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对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
空间有新要求,对自身权益越来越重视,敢于对条件差的企业说“不”。

“招工难”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企业用工信息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愿望之间传递渠道不畅,导致招工单位和农民工
的供需高峰期对接不上。

今年由于国际需求的原因,春节前后企业
用工需求激增,而农民工通常要在家过完元宵节才外出打工,因而
这段时间就容易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招工难”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急缺大量熟练工和技术工,
但是多数农民工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但应看到,目前“招工难”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国性的,暂时性的而非长期性的,具有区域性、
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

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
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相当突出。

2010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

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万—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做好这些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因此,既要看到“招工难”现象对于促使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招工难”并不意味着当前就业形势已经出现明显好转。

企业“招
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今后
还会进一步加剧。

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我们要保
持清醒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