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渝码头文化

巴渝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码头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来说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

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

这些人“五湖四海”,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

常常限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难有更宽大的眼光。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

《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

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

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

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

”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
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

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这些民谣都真实而深刻地沉歌了长江两岸民众纯朴清新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