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争端解决案例分析
欧共体要求设 立专家组,欧 共体指控美国 1976年版权法 110(5)违反了 TRIPs第13条。
.
争端解决机 专家组组成,
构设立了专 成员包括
家组,澳大 Carmen Luz Gua
利亚、巴西、 rda,
加拿大、日 Ian F.Sheppar
本和瑞士保 d和
留第三方的 Arumugamangal
2.设立专家小组:美国与日本于2000年1月13日进行了磋商,但没有成效。2000年2月
11日,日本根据GATTl994第23条、DSU第4条、第6条以及《反倾销协议》第17条的规定,
提请DSB成立专家小组。3月20日,DSB同意成立专家小组,调查美日热轧钢反倾销争端
案。5月24日,WTO总干事根据日本的请求公布了专家组组成人员名单,三人专家小组
措施以防止因 美国采取钢铁 世界贸易组 保护主义政策 织裁定,美 而导致的国际 国2002 年对 钢铁产品对欧 进口钢铁征 盟市场的冲击, 收30%的关税 决定自3 月29 违反了国际 日开始,对来 贸易规则。
本、韩国、俄罗斯、 自各国的15
乌克兰、巴西等受 种钢铁产品征
到限制和损害的国 收14.9%到26%
成,美国如果对专家组成员提出疑义,又可耗去30 天。
3.提出裁决报告:专家小组提出为裁期决3报年告的的保期障限措一施般是6个月,可延长,但不超
过9个月。
已近结束或过半!
其间美国可以寻求与当事方“庭外解决”为由要求专家小组终止工作,该终止最
长可达12 个月。
4.上诉:作出裁决后,当事方有60 天的时间考虑提出上诉,上诉机构最长又需3
个月作出终裁。
本案无上诉过程。
5.专家报告的执行:解决争端机构通过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后,当事各方
应予执行。合理期限为90天。
这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实际上这里的专家报告在03年的12月才被美国真正执行,
从报告得出的3月到12月的9个月时间事实上远远超出了90天的范围。很明显的可
以看出美国在尽量的拖延时间。
2005年 7月31日
争端解决机 构采纳了上 诉机构和专 家小组报告。
日本继续要求 仲裁后,美国
就反倾销“合 多次提交执行
理的执行期限” 情况报告,并
进行仲裁。
多次建议延长
合理的执行期
限。反倾销措
施期限最终被
延至2005年7
月31日。至此,
长达6年的争
端结束。
.
案例分析
起始时间:1999年6月29日 结束时间:2001年7月24日,上诉机构发布了裁决报告。2001年8月23日, 争端解决机构采纳了上诉机构和专家小组报告,认定美国违反了《反倾销 措施规定》。随后在美日双方多次博弈中决定将反倾销措施期限最终被延 至2005年7月31日。 时间长度:六年零一个月 被申诉方:美国 申诉方:日本 专家组:巴西、加拿大、智利、欧盟和韩国 仲裁组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和上诉机构 原因: 1999年6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反倾销征税令,决定对来自日本、 巴西和俄罗斯的热轧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随后,日本要求与美国进行磋 商,日本认为,美国的上述裁定与美国《1930年关税法》及相关规则中的 程序性事项不符,且违反了《反倾销措施协定》。 仲裁结果:2001年7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公布一项 上诉机构报告(案号:WT/DSl84/AB/R),对美日热轧钢产品反倾销争 端案作出裁决,裁定美国在该案中的反倾销措施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违反 了WTO《反倾销协议》和WTO协定。随. 后在美日双方多次博弈中决定将反倾 销措施期限最终被延至2005年7月31日。
.
事件时间轴
1999年 6月29日
2000年 1月
2001年 2月28日
2001年 4月25日
2001年 7月24日
美国商务部发 布反倾销征税 令,决定对来 自日本、巴西 和俄罗斯的热 轧钢产品征收 反倾销税。随 后,日本要求 与美国进行磋 商,日本认为, 美国的上述裁 定与美国 《1930年关税 法》及相关规 则中的程序性 事项不符,且 违反了《反倾 销措施协定》。
.
案例分析
本案表面上看是美国为保护本国钢铁产业所进行的非关税贸 易壁垒,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政治顶层的人物为了巩固自身 政治地位所引发的一场争端。钢铁工业是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 但过去五年来则十分艰难。美国钢铁业把这一切归咎于进口钢材 的大量涌入,因此一再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钢铁业是历届美 国政府稳定民心、拉取选票的传统政治手段。
.
案例分析
WTO争端解决机制基本程序
1.磋商:1999年1月26日,欧共体及其成员国(以下称为欧共体)要求与美国就美国1976 年版权法110(5)进行磋商。磋商历时30天。 2.设立专家小组:1999年4月15日,欧共体要求设立专家组,欧共体指控美国1976年版 权法110(5)违反了TRIPs第13条。1999年5月26日,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了专家组,澳大利 亚、巴西、加拿大、日本和瑞士保留第三方的权利。 1999年8月6日,专家组组成, 成员包括Carmen Luz Guarda,Ian F.Sheppard和Arumugamangalam V.Ganesan。 成立专家小组的申请时间:30-50天(需要两次申请,因为美国可以否决第一次申请)。 美国队专家组成员提出疑义:30天。 3.提出裁决报告:案例中说。争端方对提供的信息作出了评论,专家组报告于2000年6 月15日发布。其中经历了14个月,远远超过9个月的规定。 此案中争端方对专家组的报告没有提出上诉。 4.专家报告的执行:解决争端机构通过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后,当事各方应予 执行。本案例执行期为90天。
我们知道的是WTO《保障措施协议》的实体规则和实施程序 均存在缺陷。美国此次启动保障措施保护其钢铁产业的用意显然 还在于利用《保障措施协议》以及争端解决程序的缺陷,达到拖 延时间、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程序至此,美国宣布实施为期3 年的保障措施已近结束或过 半,即使美国届时败诉,其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也已达到,政治 大选更已是水落石出。这是201钢铁保障措施案带来的政治上的 好处。
正式成立。随后,巴西、加拿大、智利、欧盟和韩国作为第三方参加了专家组程序,
并保留他们的权利。历时约130天。
3.提出裁决报告:案例中说专家小组分别于2000年8月22日至23日及9月27日会见了当
事各方,2001年1月22日向当事各方提供了中期报告,并于2月28日公布专家小组报告。
2001年4月25日,美国通知DSB其对专家小组的裁定不服,并于5月7日正式提出上诉。
案例中经过了15个月才得出结果,远远超过了9个月的期限。
4.专家报告的执行:这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执行专家报告的合理期限应为90天,而
实际上美国在05年的8月才被美国真正执行,将时间延伸4年有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
美国在尽量的拖延时间。
.
案例分析
1.在案件裁决中需要重视所有细枝末节 该案争议点涉及面广,日本的诉求涉及了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关于倾销和
案例分析
WTO争端解决机制基本程序
1.磋商:WTO 成员间发生贸易纠纷,争议各方首先通过磋商解决。
欧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巴西等受到限制和损害的国家纷
纷提出与美国磋商,时长30天。
2.设立专家小组:磋商失败,争端一方要求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专家小组。
需要两次申请(美国可以否决第一次申请),大约30 - 50天,专家小组成员组
家纷纷提出与美国 不等的附加关
磋商,并向WTO 提 税。
出申诉。
.
2013年 12月4日
迫于国际舆论 的压力,美国 宣布取消201 钢铁保护措施。
案例分析
起始时间:2002 年3 月5 日 结束时间:2003 年12 月4 日,美国宣布取消201 钢铁 保护措施。 时间长度:一年零九个月。 被申诉方:美国 申诉方:欧盟以及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 巴西等受到限制和损害的国家。 仲裁组织:WTO 原因:美国宣布从3 月20 日起对进口的板坯、板材、长 材等主要钢材品种实施为期3 年的关税配额限制和征收 8%- 30%的关税。 仲裁结果:世界贸易组织2003 年3 月裁定,美国2002 年对进口钢铁征收30%的关税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专家 小组认为,美国没有拿出进口激增的证据,也没有证据 表明进口损害了美国钢铁业。报告指出,美国夸大了进 口增长的数量,把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加拿大和墨 西哥的进口量也计算在进口的总量中,实际上协定国之 间不存在进口数量的限制 .
和11(1)(ⅱ)的规
定相一致,裁决美
国1976年版权法
110(5)(B)没有满
足TRIPS第13条的
规定,与伯尔尼公
约第11条之二
(1)(ⅲ)和
11(1)(ⅱ)的规定
不一致。
.
争端解决机构通 过了专家组的报 告。
案例分析
起始时间:1999 年1 月26日 结束时间:2000年7月27日,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了专家组的报告。 时间长度:一年零六个月。 被申诉方:美国 申诉方:欧共体 仲裁组织:WTO 原因:欧共体声称,美国版权法110(5)(A)和(B)规定的例外,违反了美国据 TRIPS的义务。尤其是,美国的这些措施与TRIPS第9条第1款及伯尔尼公约 的11(i)(ii)和llbis(1)(iii)--第11条之二(1)(iii)不符,并且不能据伯尔尼公约或 TRIPS的任何规定获得正当性。欧共体认为,这些措施造成了版权人的合法 利益的损害,因而使欧共体的权利丧失或使之受损。 仲裁结果:专家组裁决美国1976年版权法110(5)(A)满足TRIPs第13条的规定, 与伯尔尼公约第11条之二(1)(ⅲ)和11(1)(ⅱ)的规定相一致,裁决美国1976 年版权法110(5)(B)没有满足TRIPS第13条的规定,与伯尔尼公约第11条之二 (1)(ⅲ)和11(1)(ⅱ)的规定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