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论文(光电传感器)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课程论文题目: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学院:XXXXXXXXX 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号:XXXXXXX姓名:XXX 成绩:光电传感器的应用XXXXXXXXXXXXXX电X子系摘要: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光电传感器利用光电原件作为检测元件,具有非接触、反应快、可测参数多、精度高、结构简单等优点,而在相关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光电传感器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具有优势,本文仅就光电传感器原理,其类别与其发展等问题做探讨。
关键词:光电传感器原理分类应用与发展0 引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如今,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 领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 瀚的海洋, 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 几乎每一 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1 光电传感器的原理二极管的外型与一般二极管一 上开有一个嵌着玻璃的窗口, 为增加受光面积, PN 结的面积做得较大,光敏 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偏置的工作状态下, 电阻相串联,当无光照时,它与普通二极管一样, 反向电流很小( 流;当有光照时 穴,称为光电载流子。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光电 载流子参于导电, 形成比暗电流大得多的反向电 流,该反向电流称为光电流。
光电流的大小与光 照强度成正比,于是在负载电阻上就能得到随光 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电信号光电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可见光转换成某种 电量的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的物理基础是光电效 应,即光敏材料的电学特性因受到光的照射而发 生变化。
光敏二极管是最常见的光传感器。
光敏 , 只是它的管壳 便于光线射入, 并与负载 <μ A ),称为光敏二极管的暗电 ,载流子被激发,产生电子 - 空光敏三极管除了具有光敏二极管能将光信号 转换成电信号的功能外, 还有对电信号放大的功 能。
光敏三级管的外型与一般三极管相差不大, 一般光敏三极管只引出两个极——发射极和集电极,基极不引出,管壳同样开窗口,以便光线 射入。
为增大光照,基区面积做得很大,发射区 较小,入射光主要被基区吸收。
工作时集电结反 偏,发射结正偏。
在无光照时管子流过的电流为 暗电流 Iceo= (1+β) Icbo (很小),比一般三 极管的穿透电流还小; 当有光照时, 激发大量的 电子- 空穴对,使得基极产生的电流 Ib 增大,此刻流过管子的电流称为光电流,集电极电流 Ic= (1+β)Ib ,可见光电三极管要比光电二极管具 有更高的灵敏度。
总的来说光电传感器就是通过把光强度的 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来实现控制的, 它的基 本结构如下图, 它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 信号的变化 , 然后借助光电元件进一步将光信号 转换成电信号 . 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光源 , 光学通 路和光电元件三部分组成 . 光电检测方法具有精 度高,反应快 ,非接触等优点 ,而且可测参数多 , 传感器的结构简单 ,形式灵活多样 , 因此,光电式 传感器在检测和控制中应用非常广泛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越来越注重信息和自动 化,在日常的生产学习过程中, 人们常常要进行 自动筛选、自动传送,而为了实现这些,光电传 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光电传感器的分类 光电元件有光敏电阻、 光电二极管、 光电三 极管、发光二极管(LED )、光电倍增管、 光电池、 光电耦合器件等。
由光通量对光电元件的作用原 理不同所制成的光学测控系统是多种多样的, 按 光电元件(光学测控系统)输出量性质,光电式 传感器可分二类,即模拟式光电传感器和脉冲 (开关) 式光电传感器; 模测光量 光 可用拟式光电传感器按被测量(检测目标物体)方法又可分为透射(吸收)式、漫反射式、遮光式(光束阻挡)等几大类。
下面就其中几种类型的传感器做分析。
2.1槽开光电开关把一个光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面对面地装在一个槽的两侧的是槽形光电。
发光器能发出红外光或可见光,在无阻情况下光接收器能收到光。
但当被检测物体从槽中通过时,光被遮挡,光电开关便动作。
输出一个开关控制信号,切断或接通负载电流,从而完成一次控制动作。
槽形开关的检测距离因为受整体结构的限制一般只有几厘米。
2.2对射式光电开关若把发光器和收光器分离开,就可使检测距离加大。
由一个发光器和一个收光器组成的光电开关就称为以射分离式光电开光,简称对射式光电开关。
它的检测距离可达几米乃至几十米。
使用时把发光器和收光器分别装在检测物通过路径的两侧,检测物通过时阻挡光路,收光器就动作输出一个开关控制信号。
2.3反光板反射式光电开关把发光器和收光器装入同一个装置内,在它的前方装一块反光板,利用反射原理完成光电控制作用的称为反光板反射式(或反射镜反射式)光电开关。
正常情况下,发光器发出的光被反光板反射回来被收光器收到;一旦光路被检测物挡住,收光器收不到光时,光电开关就动作,输出一个开关控制信号。
2.4扩散反射式光电开关它的检测头里也装有一个发光器和一个收光器,但前方没有反光板。
正常情况下发光器发出的光收光器是收不到的;当检测物通过时挡住了光,并把光部分反射回来,收光器就收到光信号,输出一个开关控制信号。
2.5光纤式光电开关把发光器发出的光用光纤引导到检测点,再把检测到的光信号用光纤引导到光接收器就组成光纤式光电开关。
按动作方式的不同,光纤式光电开关也可分成对射式、反光板反射式、扩散反射式等多种类型。
3光电传感器应用3.1光电传感器优点光电传感器是采用光电元件作为检测元件,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变为信号的变化,然后借助光电元件进一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光源、光学通路和光电元件3部分组成。
光电检测方法具有精度高、反应快、非接触等优点,而且可测参数多,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体积小。
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光电传感器已成为系列产品,其品种及产量日益增加,用户可根据需要选用各种规格产品,在各种轻工自动机上获得广泛的应用。
光电传感器有如此众多优点,所以其应用也十分广泛,下面就起一些具体应用做讲解。
3.2光电式传感器实例3.2.1烟尘浊度监测仪防止工业烟尘污染是环保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消除工业烟尘污染,首先要知道烟尘排放量,因此必须对烟尘源进行监测、自动显示和超标报警。
烟道里的烟尘浊度是用通过光在烟道里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大小来检测的。
如果烟道浊度增加,光源发出的光被烟尘颗粒的吸收和折射增加,到达光检测器的光减少,因而光检测器输出信号的强弱便可反映烟道浊度的变化。
3.2.2条形码扫描笔当扫描笔头在条形码上移动时,若遇到黑色线条,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将被黑线吸收,光敏三极管接收不到反射光,呈高阻抗,处于截止状态。
当遇到白色间隔时,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被反射到光敏三极管的基极,光敏三极管产生光电流而导通。
整个条形码被扫描过之后,光敏三极管将条形码变形一个个电脉冲信号,该信号经放大、整形后便形成脉冲列,再经计算机处理,完成对条形码信息的识别。
3.2.3产品计数器产品在传送带上运行时,不断地遮挡光源到光电传感器的光路,使光电脉冲电路产生一个个电脉冲信号。
产品每遮光一次,光电传感器电路便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因此,输出的脉冲数即代表产品的数目,该脉冲经计数电路计数并由显示电路显示出来。
3.2.4光电式烟雾报警器没有烟雾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直线传播,光电三极管没有接收信号。
没有输出,有烟雾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被烟雾颗粒折射,使三极管接受到光线,有信号输出,发出报警。
3.2.4测量转速在电动机的旋转轴上涂上黑白两种颜色,转动时,反射光与不反射光交替出现,光电传感器相应地间断接收光的反射信号,并输出间断的电信号,再经放大器及整形电路放大整形输出方波信号,最后由电子数字显示器输出电机的转速。
3.2.5光电池在光电检测和自动控制方面的应用光电池作为光电探测使用时,其基本原理与光敏二极管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制造工艺不完全相同。
由于光电池工作时不需要外加电压;光电转换效率高,光谱范围宽,频率特性好,噪声低等,它已广泛地用于光电读出、光电耦合、光栅测距、激光准直、电影还音、紫外光监视器和燃气轮机的熄火保护装置等。
4光电传感器的发展1839年A.E. 贝可勒尔发现当光线落在浸没于电介液中的两个金属电极上,它们之间就产生电势,后来称这种现象为光生伏特效应[2] 。
1873 年W.史密斯和Ch.梅伊发现硒的光电导效应[2] 。
1887年H.R. 赫兹发现外光电效应[2] 。
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属真空电子管或离子管器件,曾在50~60年代广泛应用,直到目前仍在某些场合继续使用。
虽然早在1919年T.W. 凯斯就已取得硫化铊光导探测器的专利权[3] ,但半导体光敏元件却是在60年代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迅速发展的。
在此期间各种光电材料都得到了全面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它们的结构有单晶和多晶薄膜的,也有非晶的,它们的成分有元素半导体的和化合物半导体的,也有多元混晶的。
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硅和碲镉汞。
硅的原料丰富, 工艺成熟, 是制造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光电器件的优良材料。
碲镉汞是碲化汞和碲化镉的混晶,是优良的红外光敏材料。
近年来,由于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传感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21世纪初期(2010前后)。
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发展的总趋势是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系统化。
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
并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
纵观几十年传感技术领域的发展,不外乎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与改善传感器的技术性能;二是寻找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及新功能等。
4.1传感器改善性能的途径一般常采用下列技术途径:差动技术,平均技术,补偿和修正技术,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稳定性处理。
4.2传感器的发展动向4.2.1 开发新型传感器,包括采用新原理;填补传感器空白;仿生传感器等诸方面。
4.2.2开发新材料,其主要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单晶体到多晶体、非晶体;从单一型材料到复合材料;原子(分子)型材料的人工合成。
由复杂材料来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传感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山半导体敏感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
4.2.3智能材料,是指设计和控制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电学等参数。
研制出生物体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或者优于生物体材料性能的人造材料。
4.2.4新工艺的采用。
新工艺的含义范围很广,这里主要指与发展新型传感器联系特别密切的维系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