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二〇〇九年五月目录一、森林防火现状分析 (1)(一)主要成效 (1)(二)基本经验 (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6)(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7)二、总体思路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2)(三)奋斗目标 (14)(四)区划布局 (15)(五)重点治理片区主攻方向 (17)三、建设内容与任务 (21)(一)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建设 (21)(二)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22)(三)阻隔系统建设 (27)(四)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27)(五)森林航空消防系统建设 (29)(六)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与装备能力建设 (33)(七)武警森林部队防火装备建设 (34)(八)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 (34)(九)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建设 (34)(十)科技支撑系统建设 (35)(十一)培训基地建设 (35)四、保障措施 (37)(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 (37)(二)齐抓共管,认真执行部门分工负责制 (37)(三)健全机构,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 (38)(四)强化机制,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 (38)(五)加强科研,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38)(六)严格管理,认真实施建设工程项目 (39)(七)分级实施,加强监督和评估 (39)(八)积极探索,创新森林防火机制 (40)(九)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40)一、森林防火现状分析(一)主要成效“十五”期间是我国林业快速发展的5年,也是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5年。
森林防火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可喜成就。
“十五”期间,全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9586起,受害森林面积l5.2万公顷。
与前51年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下降29.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79.9%;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O.9‰。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十五”期间,森林防火工作行政领导负责制不断丰富和完善。
2001年,温家宝同志提出“五条标准”,赋予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新的内涵。
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将“五条标准”以文件形式予以进一步明确,为贯彻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5年在国务院召开的重点省区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上,回良玉副总理提出了“三项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外延。
林业部门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有力支持了森林防火综合治理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息产业、税务等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扶持政策;气象、广电部门及时提供气象和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服务。
民航、铁道和交通部门为扑救森林火灾快捷安全运送兵力和物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林区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广大公安干警积极参加森林扑火救灾。
防火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全面负责,齐抓共管的森林防火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2、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森林防火理念“十五”期间,“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稳步确立,实现了防火观念和认识的理论升华,工作方式灵活转变,工作重点合理转移。
在工作程序上,突出“预防为主”。
通过强化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防火氛围;通过营造生物防火带、开设防火隔离带等,减少了火灾隐患。
在工作方式上,注重科学性、时效性。
通过合理引导野外生产生活用火,实行“疏堵结合”,全面防范与死看死守并举,火源管理进一步强化;通过定期会商火险形势,制定中短期火险预报,发布高火险警报等,增强了工作针对性;通过卫星监测、航空巡护、塔台了望与地面巡护相结合,开通专用森林火警电话,较好地保证了火情的早发现、火灾的早扑灭。
在工作重点上,将保护人身安全置于首位,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扑救原则,合理制定扑救方案,普及安全扑火和紧急避险知识,加强扑火防护装备配备,努力减少扑火伤亡,尽可能减少火灾对重要设施和村屯的危害。
“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和稳步确立,为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3、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步上新台阶“十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森林防火建设资金近2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倍。
先后启动了涉及28个省区市的157个国家级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新建、改造了望塔(台)1800多座,新建检查站1000多座,配备巡逻摩托车、马匹等3OOO多辆(匹),购置信息化设备和指挥中心设备9000多台(套),购置宣传、指挥车900多辆,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15O多套。
建设林区简易路与防火阻隔带88.7万公里。
新建(维修)营房、物资储备库等土建工程7.7万平方米,购置扑火机具45.2万台(套)。
国家和地方物资储备库物资得到补充。
2003年,在我国北部林区完成了防火基础设施和雷电监测系统工程。
资金的投入和设施的建设,为森林防火工作稳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各地根据“建得起、养得住、用得上”的原则,按照“形式多样化、指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装备标准化、训练经常化、用兵科学化”的总体要求,加强了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地方森林消防队伍为主力军,以武警森林部队为突击队,以航空护林队伍为尖兵,以军队、民兵应急分队、林业职工和群众等为后备力量的火灾扑救体系,整体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
森林航空消防机构队伍得到加强,航空护林调度指挥、通讯、保障能力有所提高。
5、森林防火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预案》,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本级《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森林航空消防应急预案》。
各省、市、县人民政府都将重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纳入公共应急预案范畴给予制定和颁布实施,保证了森林火灾的逐级负责、逐级处置。
全国建立了森林防火分级培训制度,国家负责培训省、地两级指挥员和业务骨干,省级负责抓好县市和基层森林防火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森林防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防火管理水平。
各地按照《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分别制定实施办法。
逐步健全防火法规规章,强化防火执法监督,依法管理火源,严厉打击火灾肇事者。
国家林业局制定并下发了《省级森林防火办公室工作规范》和《扑火前指工作规范》,对理顺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上,初步实现了预案制定和落实、人员培训、火源管理和日常工作规范化。
消防队伍建设、火场通信、航空消防、扑火物资管理等多项工作配套的规范标准也已基本形成。
6、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被不断应用在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森林防火工作也逐渐从单纯防火向现代林火管理发展。
省、市防火指挥中心、森林防火应急通讯系统建设逐步开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视监控等被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EOS/MODIS林火监测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林火监测频度、密度、精度进一步提高。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系统模型基本完善,高火险天气等级预报能及时发布,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全方位预报服务。
同时,全国范围内各种先进的扑火装备日趋机械化,防护装备日益人性化,航空吊桶灭火技术曰趋成熟,科学防火的成效逐渐显现。
(二)基本经验多年的森林防火实践,对森林火灾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森林防火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防火道路。
1、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一旦蔓延,难以有效控制。
因此,搞好森林防火,只有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防,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做到防范与扑救并举,切实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才能事半功倍。
2、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森林防火工作点多、面广、突发、线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预防工作的长期性和广泛性,扑救工作的艰巨性和时效性,要求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
只有“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森林防火的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3、始终坚持“科学防火、依法治火”的工作原则森林防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实行科学设防、科学指挥、科学扑救。
全面加强防火监测、预警、航护、道路与阻隔、通信等系统建设,提高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
强化森林防火执法和监督,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法制意识,严格规范野外用火行为,严厉打击火灾肇事者。
只有切实转到依靠科学、加强法制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森林防火工作健康开展。
4、始终坚持“以专为主、警民共战”的火灾扑救工作方式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既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又要依靠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确保居民点、村屯、油库等重点目标和人员安全。
只有建立以专业、半专业消防队伍为主力军,以武警森林部队为突击队,以军队、民兵、林业职工和群众等为后备力量的火灾扑救体系,实行专群结合,警民共同奋斗,才能提高扑救成效,最人限度减少森林火灾损失。
5、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工作举措我国地域辽阔,森林火险隐患常年存在,因此,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原则,把火险隐患高的重点区域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薄弱环节,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全面提高预防、扑救能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森林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火害,不仅破坏造林绿化成果,影响生态建设大局,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森林防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很不适应,有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我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二是森林消防专业力量不足,装备水平不高,防控能力不强。
三是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形成。
四是防火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当前,在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着不利的气候、超载的可燃物、难于管理的火源、滞后的防火设施等困难,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1、全球气候异常,森林防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大风和暖冬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全球森林火灾频发。
我国很多地方也相继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季节性特征不明显,防火期延长,森林火灾频发。
据专家分析预测,未来1 0年或更长时间内,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升高,必将引起更大范围旱灾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2、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防火任务曰益繁重近年来,我国各种工程造林顺利推进,在有林地面积迅速增加和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林内可燃物也越积越多,部分重点林区每公顷已经高达50~60吨,超出国际公认的发生森林大火的30吨界限,特别是中幼林、人工纯林所占比重大,森林抗火性差,一旦起火极易成灾,极大地加重了森林防火任务;同时俄罗斯、蒙古、朝鲜、缅甸等与我国有数千公里的森林接壤地段,外火入境的威胁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