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婚姻家庭法概述
12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和调整对象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二、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三、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征
13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婚姻家庭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借以发生 和终止的法律事实,以及婚姻家庭主体之 间、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源自14二、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一)调整对象的范围
21
二、保障原则实施的禁止性条款
《婚姻法》第3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
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 间的虐待和遗弃”。
(一)禁止干涉婚姻自由 (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三)禁止重婚 (四)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五)禁止家庭暴力 (六)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1、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 延续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立法
(二)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婚姻家庭立法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婚姻法 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地区性的婚姻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家庭立法
1、 建国之初的1950年《婚姻法》 2、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婚姻法》 3、新世纪之初对《婚姻法》的修正 ( 详见P22—P26)
10
二、近现代婚姻家庭法概况
(一)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法简介
1、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法 2、英美法系国家的婚姻家庭单行法
(二)社会主义国家婚姻家庭法简介
1、苏维埃婚姻家庭法 2、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
11
三、 新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制建设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立法 概况
15
三、婚姻家庭法的主要特征
(一)婚姻家庭法在适用上具有极大的广泛 性 (二)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 性 (三)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多为强行性规范
16
第四节 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法律 体系中的地位
婚姻家庭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处于同一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法律,有其共 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指导思想,同时又各 有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两方面 的内容:
26
(五)禁止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发生于家庭内部的,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关于此 类行为如何界定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司法解释中指出,《婚 姻法》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 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 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现行《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可以向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请求,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予以 劝阻、调解。当然,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也可以向所 在单位求助,其所在单位应当进行劝阻、调解。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另一方诉请离婚,调 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因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 请求赔偿。家庭暴力有不同的情节和后果,应当分别情况采用相应的 法律对策;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现行《婚姻法》第43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 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这里的制止, 是指采取强制手段使行为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家庭暴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我国婚姻家庭继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为了适应高等法学教育需要,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 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马忆南编写。书中对 学科体系结构和内容都作了新的设计,吸取了最新的立法、 司法和学术研究成果。 在系统描述婚姻家庭继承法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三点:第 一,精阐原理;第二,结合实践;第三,关注前沿。各章 附有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 及阅读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可供各种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 使用,也可供立法、司法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参考。
6
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一)婚姻家庭制度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影响制约
婚姻家庭制度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7
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中的群婚制与对偶婚制 2、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 3、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发展方向
8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一、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二、婚姻家庭法的渊源
17
一、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法律的关 系
(一)婚姻家庭法与宪法
(二)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民事法律
(三)婚姻家庭法与行政法
(四)婚姻家庭法与刑法 (五)婚姻家庭法与诉讼法
18
二、婚姻家庭法的渊源
法律渊源,专指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婚姻 家庭法的渊源,主要来自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 范性文件 。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渊源有以下几种: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定国家的婚姻 家庭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婚姻家庭制度的 本质和特征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 。本节将 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婚姻家庭法中的原则规定 二、保障原则实施的禁止性条款
20
一、婚姻家庭法中的原则规定
(一)婚姻自由原则 男女公民均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 本人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来自外力的强迫或干涉。 (二)一夫一妻原则 亦称单偶制或双单式婚姻,是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 婚姻形式。 (三)男女平等原则 是指婚姻家庭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不因性别 而异。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五)计划生育原则 (六)婚姻家庭主体的共同责任(《婚姻法》第4条)
4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属性和功 能
(二)婚姻家庭的属性
自然属性 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不可
缺少的自然前提或自然因素。
双重属性 社会属性
是一定的物质社会关系和一定 的思想社会关系的结合。
5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属性和功 能
(三)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
从总体上来看,婚姻家庭起着调节两性关系、维 护两性关系的社会秩序,组合亲属生活,满足婚 姻家庭成员物质和文化需要等重要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功能 2、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 3、文化教育功能
1
第一章 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一节 婚姻家庭与社会 第二节 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第四节 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第五节 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2
第一节 婚姻家庭与社会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属性和功能
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3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属性和功 能
23
(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借婚姻索取财物,应界定为除买卖婚姻以外的其他借婚姻索取财物的 行为。借婚姻索取财物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形,索要的财物在数量上 也有很大的差别。常见的情形是,男女双方结婚基本是出于自愿的, 但一方却向另一方索要许多财物,以此作为成婚的前提条件。在现实 生活中,主要是女方向男方索要,相反的情形则是罕见的例外。有时 女方的父母也从中索要部分财物,作为同意婚事的条件。 对借婚姻索取财物的一方,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同 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由此而引起的财物纠纷。最高人民法 院在有关司法解释中指出:“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 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 结婚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 项的规定,应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在认定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应当将以下情形加以区别:一是借婚姻索 取财物与买卖婚姻的区别;二是借婚姻索取财物与赠与的区别;三是 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借婚姻骗取财物的区别。
纵向:婚姻家庭关系、其他近亲属关系发生和终 止的全过程。 横向:包括婚姻家庭主体间、其他近亲属间的各 种权利义务关系。
(二)调整对象的性质
人身关系(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 财产关系 总结:婚姻家庭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身份法,而不
是财产法,它调整的是婚姻家庭主体间,其他近亲属间的 人身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财产关系。
22
(一)禁止干涉婚姻自由
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 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 行为。
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办婚姻的构成要件,是 第三者违背当事人的意愿,以强迫的手段包办其婚事。买卖婚姻的构 成要件,除上述外还有借此索取大量财物的事实。包办婚姻不一定都 是买卖婚姻,买卖婚姻则必定是包办强迫的。 其他干涉婚姻自由行为,是包办、买卖婚姻以外的各种干涉结婚自由、 干涉离婚自由行为的总称,如违反婚姻自由原则,阻挠并非禁婚亲的 同姓男女结婚,阻挠丧偶妇女再婚,强制或阻挠他人离婚,子女阻挠 丧偶、离婚的父母与他人再婚等,抱童养媳、订小亲以及转亲、换亲 等行为,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具体表现。
25
(四)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 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在认定和处理具体问题时,一方面应当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重婚, 特别是事实上的重婚加以区别。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不以夫妻名义出 现,事实重婚中的双方则是以夫妻关系相对待的。另一方面还应当将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通奸等婚外性关系加以区别。有配偶者与他人 的同居是持续、稳定的,持续的时间和稳定的程度虽然各不相同,但 一般均有共同的居所,这可以作为认定时的客观标志之一。通奸等则 不具有上述情形,有的是偶发性的,有的即使是比较长期的,但比同 居更为隐蔽,一般也不可能有共同的居所。 我国《婚姻法》在有关规定中指明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在民事上的 法律后果。夫妻一方与他人同居,另一方诉请离婚,调解无效的,应 准予离婚。因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 赔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双方均为无配偶者的同居不 同,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规定的“有配偶者 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