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说到杭州的水,人们自然便会想到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流淌着浓郁的文化,孕育了流域的人民,见证着神州大地的变迁。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运河运河开凿史运河悠久的历史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当时楚国孙叔敖曾主持开挖了两条运河——杨水和淝水,这两条运河现已不存。

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进攻齐国,在扬州西北的邗城下开凿了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

到了隋代,为加强国都长安与富饶地区的联系,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粮食等物资,隋文帝杨坚令宇文恺率领民工在关中平原的渭水南边,对西汉武帝时开凿的漕渠进行疏浚和重修,引渭水入黄河,以通漕运,史称广通渠。

开皇七年(587),为兴兵讨伐南方的陈朝,隋文帝下令对因淤浅危及航运的邗沟进行疏浚。

这一工程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河水南下,经过射阳湖和今扬州市,西至仪征入长江,这条重修的运河被称为山阳渎。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下令征召民工拓宽改直山阳渎,使山阳渎从山阳到扬子(今江苏仪征附近)入长江,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南北交通要道。

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开凿了通济渠,斜贯中原地区,第一次使黄河与淮河相连。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又下令开挖永济渠,在沁水上游开凿一条渠道,入黄河与通济渠相通,第一次沟通了黄河与海河的联系。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重开开于春秋时期的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400公里。

隋炀帝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6 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完成了全长1764公里的大运河。

唐朝诗人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点出了统治者开凿运河的目的: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至元代,统治者又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开凿。

在元朝之前,南北运河还不能直通。

入淮以后,逆黄河而上,至中滦,要转为陆运到淇门,入御河经直沽,再入白河达通州,然后又要转陆运,才能到达大都。

元朝一年要征收1200多万石粮食,其中有1000万石出自南方。

这种运输方法,使南粮北运很不便利。

元世祖时,凿通了从山东东平到临青的会通河,后又凿通了从通州到大都的惠河,使杭州至大都运河可以直通,终于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都以北京为都城,江南的财赋仍然是其经济上的主要来源。

因此这两个朝代也十分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作用,多次对运河进行修理和疏浚。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堪与长城媲美。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以及防洪灌溉,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像泛龙舟隋炀帝挥毫运河的航运大运河具有航运、蓄水、灌溉、养殖等多种功能,其中航运是其主要的功能。

京杭运河上的船队古时候,运河的航运分为漕运和民运。

漕运,就是历代统治者将田租赋税由水路运往京城的一种称谓,它是封建上朝的经济、政治命脉,是朝廷的生命线,也是封建政权维护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漕运的物资主要是粮食、丝绸、官窑瓷器、建筑材料等。

为了加强对漕运的控制和管理,历代都建有漕运管理机构,在漕运重镇派官驻兵。

漕运还伴生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帮会组织——清帮。

清帮,也称青帮,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相传清帮发源于明代的罗教,至清雍正四年(1726),由罗教弟子翁雍、钱坚、潘清组织南北运河的船夫为清政府承办漕运。

帮内规定帮规和仪式,按辈分收徒弟,长期在运河中保持着封建帮会的地位。

后因漕运改为海运,遂在上海、天津及长江下游其他口岸流为游民组织。

据传,翁雍、钱坚、潘清三位清帮发起人,都在京杭大运河杭州的起点拱宸桥出道。

拱宸桥与清帮有着特殊的渊源。

民运,是指包括生产性航运、商业性航运和客旅航运的民间航运,是市镇繁荣之源,也由此产生了一个世代以船为家的船民群体。

运河沿岸丰富的粮食、蚕桑、丝绸、水产、水果、茶叶等物资和手工业制成品的运输,大多依靠运河。

唐代就有记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运河货运还有一个特有的景观,就是长长的拖船队,拖船少时四五只,多则十四五只,似水上“列车”,装运的大多是沙石等建筑材料。

除了生产和商业运输之外,客旅航运也很繁忙。

隋炀帝三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大都由运河坐船而下。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做过经无锡、苏州、青浦、王江泾、乌镇、新市、塘栖至杭州的“舟行”。

历史上杭嘉湖地区的大量香客到杭州的寺庙进香,大都也是坐船经运河到杭州的,市区钱塘江滨和松木场就是当时大小船只的停泊之地。

徐霞客像杭州历来辟有到湖州、嘉兴、苏州、上海等地的客货航线,运输着鱼米之乡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航运繁忙。

现在,杭州至苏州、杭州至无锡的航班,有“天堂”、“吴山”、“龙井”、“虎跑”等游轮,其中“天堂号”是典型的杭州至苏州的省际旅游航线上的高档豪华游船。

除此之外,运河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航运业,就是盐运。

北宋以前,食盐由朝廷专卖。

北宋时蔡京将食盐专卖改为“钞盐法”,允许商人用现钱买盐钞,再用盐钞到盐产地换取食盐,然后运销到各地。

明清时期,盐作为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产销基本上都由官府控制,实行官督、商运、商销。

为保护盐商的利益,清政府对从事盐运的商船进行特批,并在船头用火烙上特殊的记号,以区别走私的盐船。

虽然清政府对盐运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但是由于盐的运销利润较多,运河上盐运走私还是屡禁不止。

历代繁忙的航运,不但推动着沿岸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演绎出许多民间与江湖的故事。

江南运河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被称为江南运河,全长330公里,流经之处都是江南极富庶之地。

白居易“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之句,描述的即是运河中比较繁荣、民俗风情比较浓郁的一段。

京杭运河南段从嘉兴市桐乡西南流入余杭区后,即进入运河杭州段。

运河杭州段位于杭州市西北部,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

运河在杭州境内,由北向东,贯穿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区。

流经之处,地势低平,水流平缓,与苕溪、上塘河及其他人工河相通,构成了稠密的水网。

历史上,京杭运河还与杭州城内茅山河、盐桥河、小河、清湖河等相通。

运河流经的两岸,建有许多货运、客运码头和沿河民居,尤其是拱宸桥、德胜桥、卖鱼桥一带,码头、埠头星罗棋布,曾是盛极一时的货物集散地,形成了特有的运河景象。

京杭运河武林门段运河风情运河开通后,运河两岸的客货运输和商旅活动逐渐增多,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集市。

南宋时,北关门外已有了北郭市、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半道红市等集市。

到了明清时期,杭州武林门至湖墅一带成为南北货运的中心,客商云集。

每到晚上,“樯帆卸泊,百货登市”,“篝火烛照,如同白日”。

这里原称北关,因此“北关夜市”成为清代钱塘十景之一。

大运河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随着运河运输业的繁荣,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找到了自己的营生,两岸的居住者也日渐增多,形成了运河人家生活的独特风情。

运河流经的杭州拱墅地区,逐渐成为杭州人一个较集中的居住地。

据《湖墅小志》等书记载,到清代时,这里已是“烟火万家,绵亘不断”、“井屋鳞次,烟火数万家”。

以前,运河边的建筑与杭州城里的建筑不太一样,两岸的居民大多临河而居,沿河的骑楼和木楼瓦屋简朴而舒适。

河边的房屋鳞次栉比,下层沿街形成长廊,能避雨遮阳,又具行人和商业的功能,形成了别有韵致的水乡景色。

由于以前这一区域处于城郊结合部,人居环境具有半村半郭、半野半水、半农半商的特点,体现出悠闲舒适、自然恬静、自由自在的情趣。

清朝时信义坊一个儒商家的园联,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意趣:沿村六七家,入山不深,入林不密;出门三五步,有田可耕,有溪可渔。

运河不仅造就了流域的独特民居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饮食和民俗文化。

运河杭州段河网交纵,物产丰美,鱼虾丰富,果蔬新鲜,为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形成了独特的运河菜系、水乡食俗。

名菜佳点和风味小吃带动了酒楼茶肆的兴旺,运河边的拱墅地区曾是杭州茶楼最多的地方。

酒肆茶楼的繁荣,又促进了评弹、说书、小热昏等地方戏曲的发展,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氛围。

运河上的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自古以来,大运河上建有许多桥梁,沟通了运河两岸,是运河沿途的一道道风景,也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扬州的万福桥、无锡的清明桥、苏州的宝带桥和枫桥、湖州南浔的通津桥、嘉兴的江泾桥等,都是历史上的名桥。

在杭州,则有广济桥、大关桥、德胜桥、江涨桥、卖鱼桥、拱宸桥等桥梁。

拱宸桥是杭州横跨于古运河之上的一座著名桥梁,也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一个标志。

桥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全长138米。

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

拱宸桥外形敦厚朴实,气势雄伟。

清朝顺治八年(1651),此桥曾一度坍塌,康熙五十年(1711),由浙江布政使段志倡议、僧慧辂募款,重修建成。

如今,拱宸桥旁正在建造运河博物馆和桥西历史街区。

与拱宸桥同为市文保单位的“洋关”,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拱宸桥附近运河边所设立的商检码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主权的罪证。

拱宸桥广济桥运河上古桥(老照片)涨江桥也是杭州一座比较有名的桥,位于卖鱼桥东北侧,桥建于北宋,元末桥毁。

明宣德年间重建,为三孔石拱桥,中孔净跨14米,两边孔的净跨都为9米,旧时桥长58米,宽6.2米。

民国时进行了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行了重建,为公路桥。

相传古时潮水一直可涨到这里,故名江涨桥。

这一带自古以来水果、淡水鱼的交易非常兴旺,江涨桥与原华光桥成八字式,河面开阔,入夜蟹火渔灯,辉映两岸,暮雨之时尤为壮观,故有“江涨暮雨”之称,为湖墅八景之一。

京杭运河流到余杭古镇塘栖,穿越塘栖以后,条条支流延伸入镇中。

因此塘栖自古以河多、塘多、漾多、桥多而著称,镇里街市沿河,过街楼和美人靠隔街相望,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用撑伞遮日挡雨。

民间有“跑过三江六码头,少见塘栖廊檐头”之说。

一座座古朴庄重、风姿各异的桥梁,把古镇的街市串在一起。

而镇里最有名的古桥要数广济桥。

广济桥建于唐朝,据传为唐代名将尉迟恭所建,是如今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桥,长40多米,宽5.6米。

京杭运河武林门段鸟瞰运河的治理自古以来,运河航道经常出现淤塞的情况,几乎每个朝代都对运河进行过整治和疏浚。

如北宋的苏轼,南宋的张澄、吴芾、潜说友,元朝的脱脱,明朝的杨碹,清朝的赵士麟、李卫等,都对杭州城内外的运河及航道进行过挖掘和疏浚,设置水门、水闸等设施。

到了现代,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沿岸居民的增多,运河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