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

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

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6
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

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

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精神,在当时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和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源泉,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可以分为基本层面的爱国主义即爱中国,以及较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即爱社会主义中国,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当代弘扬五四爱国精神,首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不能盲目地崇拜强国,或者口头上大讲爱国主义,实际上却“损中肥外”,连国家、民族利益都不讲究。

其次要反对民族自傲主义。

只有积极扬弃和借鉴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长处,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才是明智的爱国主义。

简言之,我们倡导的不是盲目崇洋、故步自封和狭隘主义的爱国主义,而是自强不息、开放纳新和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进步精神,在当时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思想解放。

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局面,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从而使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出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郑重选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进步精神的集中体现。

此后的两次更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中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是五四进步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解放,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各种中外教条主义的束缚,推动着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抛弃旧观念,打破旧思想的禁锢,顺应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大趋势而继续曲折地前进。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民主精神,在当时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广大人民期盼的民主、自由。

五四运动的发生,与民主精神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没有民主的启蒙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自1915年举起民主这面大旗,已历经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等历史阶段。

20 世纪的这三次历史巨变,实际上是民主与反民主较量以及不断改革的结果。

弘扬民主精神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弘扬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精神。

正是由于坚持民主精神,我们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坚持民主精神,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互动,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全面实现和谐的小康社
会目标。

今天我们要继续高举“德先生”的大旗,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界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界限,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办法、不健全制度界限,进一步清除封建残余的影响;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各项机制,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以解决干部腐败、官僚主义等严峻问题;要把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政党、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各项制度和实际操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权力大于法、法服从权力的现象,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相对平等、公正、自由的环境中全面成长。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科学精神,在当时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当时宣传科学的主要意义还不是提倡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而主要在于提倡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落后和迷信盲从,从而使科学和民主一样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

今天我们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遵循经济规律、科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鼓励创新,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

创新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创新,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当前,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繁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只有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与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够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学强国的长短期奋斗目标。

五四运动游行前,天突然下起了雨,很多人认为不吉利,想取消游行。

这时闻一多站了出来,说:“周武王伐商时,也是突然下起了雨,有人认为不吉利,但是占卜的人说‘这是天洗兵’”之后闻一多振臂高呼:“这是‘天洗兵’!老天爷助我们成功!不拍死的都跟我来啊!”于是大家一致响应,冒雨出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