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2005年我省晚稻褐飞虱的大发生,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产生高度抗药性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2005年10月份对我省送测褐飞虱测定结果,抗性倍数在300倍以上,为极高水平。

广西农科院2006年4月对广西褐飞虱虫群(我省主要虫源地)的监测结果:对吡虫啉抗性308.44倍,对噻嗪酮抗性10.65倍,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仍为高度抗药性。

鉴于今年我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有大发生趋势,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以及当前主要防治稻飞虱药剂对不同种类和虫龄稻飞虱控制效果,为有效防控稻飞虱危害,科学合理选用化学农药,特制定以下用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药剂防治策略
根据今年稻飞虱有大发生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以稻飞虱为主的水稻病虫发生危害,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和降低防治成本,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治前控后”(治3压4控5)的防治策略,以争取防治主动。

二、用药方案
1.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前期白背飞虱的防治。

由于目前吡虫啉和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对于以白背飞虱占绝对多数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地区,防治药剂可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单剂,如25%博得、25%先净、25%值得、75%艾美乐等,也可选用
噻嗪酮,如25%扑虱灵、25%稻虱净、65%格虱去等,亩用量应适当提高,有效成份建议吡虫啉4-5克/亩,噻嗪酮12-15克/亩。

2.前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或以褐飞虱为主单季和连作晚稻稻飞虱的防治。

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防治,对于田间有一定数量的高龄若虫稻田,可在防治中加异丙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也可使用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如25%速扑灵、25%好虱灵、30%速虱灵等,并适当提高亩用药量。

3.4代褐飞虱的防治。

由于这一代褐飞虱的田间虫群数量对5代稻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作用。

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控制措施将其田间虫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每丛1-2只)。

对于田间虫龄相对比较整齐的稻区,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或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并适当提高用药量;对于田间虫龄不太整齐的稻区,可选用5%锐劲特SC40-50毫升/亩;对于田间褐飞虱高龄若虫或成虫较多的稻田,可在上述配方中加40%毒死蜱80毫升/亩。

4.单季和连作晚稻主害代褐飞虱的防治。

此时由于前期的防治田间虫量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达标防治,对于孕穗期每丛超过5只、齐穗灌浆期每丛超过8只的稻田进行防治。

防治药剂和方法同4代褐飞虱防治。

5.单季和连作晚稻生长后期稻飞虱的防治。

对于因前期失治和漏治,且田间虫量很高,乳熟期每丛超过15只,离收获期不到15
天的稻田,应选用速效性好、残效期短的药剂敌敌畏,在排干田水后,拌毒土进行熏蒸。

三、用药技术
1.加强对稻飞虱种群监测,根据稻飞虱的发生种类及发生时间,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出药剂配方和施药时间。

每种药剂在一季作物上使用不要超过2次。

2.加强稻飞虱防治效果检查,及时做好补治工作。

鉴于今年稻飞虱发生较重,褐飞虱对吡虫啉已生产抗药性的现状,各地在防治后要加强田间药效检查,针对防治效果不佳,或田间虫量仍然超过防治指标的田块应及时补治。

对于新引入的防治药剂必须经田间试验示范,证明其效果后才能推广应用。

3.提倡合理兼治和混配。

晚稻生长季节多种害虫混发,如稻纵卷叶螟在大部分稻区严重发生,二化螟在一些地方和田块偏重发生,需要进行防治。

为了减少防治次数和充分发挥药剂的整体防治效果,对于多种害虫并发时,选择药剂在满足交替用药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选用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有效,同时也能防治其它害虫,如锐劲特及其复配剂等,实行一药多治,减少用药次数。

4.加强施药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先进高效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施药时要用足水量,常规喷雾每亩用液量不得少于50公斤,并根据田间种植密度和植株生长量进行调整,对于直播稻和超级稻应加大用水量。

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液量不得少于25公斤,施药时田间要保持水层。

5.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为了确保稻米食用安全,在进
行水稻病虫防治时,必须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对于防治时间所选药剂和推荐剂量不能满足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时,必须更换,确保稻米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允许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