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飞虱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
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
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
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
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
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
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
1、发生时间。 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
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
代左右。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
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
较轻。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
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
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后期稻飞虱为害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
基部吸汁为害。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
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近几年
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
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
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
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
(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
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
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当遇到气候条件 “盛夏
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2、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改变,有利于稻飞虱生长繁
殖。一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
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二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耐肥品
种,使得田间生长茂密,稻株嫩绿,为稻飞虱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田
间小气候。
3、农药使用不合理
农户防治不力,农药使用不合理,导致稻飞虱为害猖獗。其原因:
一是近年来,为了防治水稻其他害虫,大量施药,用药乱,对天敌杀伤
力大,消弱了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稻飞虱具有较强隐蔽性和
区域性,在防治中农户往往有侥幸心里和麻痹思想,常常不能适期防
治,危害损失较重。三是近年来由于大量长期使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稻
飞虱,使得稻飞虱抗此类药明显增强。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并适当
提早栽插,避开稻飞虱为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
(2)合理施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施氮肥,使水稻早生
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植株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为害。
(3)选用抗(耐)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4)科学管水,宜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害轻的
农药和采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施药方法,以保护好蜘蛛、黑肩绿盲蝽等
天敌生长,来捕食稻飞虱。
3、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可大大的减少了防治稻飞虱用药次
数,效果良好,但频振式杀虫灯管理成本比较大。
4、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
一代的策略。
(1)防治指标。水稻分蘖期1000—1500头/百丛,孕穗期500—1000
头/百丛,抽穗期至灌浆期1000头/百丛,乳熟期1500头/百丛。
(2)药剂选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2一3龄若虫盛
期施药。可选用扑虱灵(又名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噻虫嗪、敌
敌畏等低毒、高效农药。虫态复杂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速效
和持效)。在选用药剂时,要做到科学混配、轮换用药。杜绝使用对稻
飞虱有刺激增殖作用的高、剧毒农药和对稻飞虱的天敌蜘蛛杀伤力大的
菊酯类农药。
(3)施药技术。施药要用足水量(每亩兑水60—70公斤),对准稻
株中下部喷施,田间保持3—5㎝水层5天左右;对于无水田块,施药时
要加大水量,当气温在28℃以上时也可用80%敌敌畏拌毒土熏蒸杀虫。
(4)提倡统一用药。利用植保部门病虫防治信息,使用先进的植保
器械,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总体防效。
(yxf 201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