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典理论概述

中医经典理论概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马淑然一、概念中医经典理论的概念是如何?它对中医学有什么样的影响?中医经典理论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中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做出过巨大贡献,成书年代较早,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属于经典理论却有不同的说法,纵观学术界有关的说法可以概括为四种论点。

二、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四大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主要观点第一种论点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本经典著作作为四大经典的观点。

这个观点首先见于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在这本书里他指出中国古代有四圣,即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书中他为四圣之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解释,这也许是四大经典的最早的提法。

第二种观点是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四大经典。

这种观点是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界西学中班在教学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四大经典的概念。

其后在196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五所高等院校编写第一版高等院校中医试用教材的时候,在出版说明中也有类似的提法。

第三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作为四大经典。

持这种观点的是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班,他们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所说的四大经典就是这四本。

第四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

持这样观点的在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中占有统治地位,因为我们在对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中以及职业医师的考试中都是以这四种内容作为作为四大经典的内容。

所以最后这一种说法,在目前占有统治的地位。

(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主要成书在春秋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是论文汇编的形式,这构成了《黄帝内经》的编纂的特点。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素问》、《灵枢》各有81篇,一共是162篇。

该书依据当时古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知识,并与中医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论述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医学体系,如其在形态学上记载食管/肠管=1/35,与现代1/37接近,脏象经络学说对于现代生命科学来说具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关于疾病当时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疾病的传变等几个方面,比如在发病方面内经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的观点,在病因方面认识到了六淫、七清、饮食、劳倦等等。

在病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至今在中医的临床上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的传变上论述了阴阳、寒热、表里、内外等。

就诊法学说来看,在内经中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并提出了四诊一定要合参,这种思想对现在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治则治法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补虚泻实等等,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难经》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秦越人(扁鹊)所著。

全书是以设难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的经文进行阐释,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所以难经又叫做《黄帝八十一难经》。

除论述一些常见的病症之外,还着重论述了针法、脉学及一些常见的病证。

《难经》不但推衍《黄帝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创独取寸口,将寸口分寸、关、尺三部,《难经》对脉学的创新一直到中医现在的临床我们都在沿用。

第二点《难经》系统的介绍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补充了《黄帝内经》对于经络循行的不足。

第三《难经》提出了三焦和命门学术。

《四库全书提要》言“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把《难经》奉为和《内经》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一部古代的经典。

(四)《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这部书的撰写成功可以说是对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在《内经》和《难经》这两部著作中都是偏于理论的阐发、生理、病理诊断,治法、治则的阐释为主,关于药物的治疗则论述较少,比如在《内经》中只有13个方剂,大部分都是理论的阐述,《难经》也是对《内经》疑难问题的解答,《伤寒杂病论》却确立了明确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体系。

其编纂特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分外感病和内伤杂病。

2.在《伤寒论》中以外感病为重点,采用条文形式论述了病证的变化诊断及治方和药物。

在《金匮要略》中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的规律。

3. 对外感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提出了六经辨证。

指出六经的传变规律,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以六经辨证的形式来论述外感病的依次传变规律。

《伤寒论》对中医学的中医学中的贡献非常大。

首先《伤寒论》将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运用于疾病的诊断过程。

这种使用对于我们指导临床医生从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进行分析、辨证,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第二,张仲景又将汗吐下和温情消补八法用于疾病的治疗,完善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第三,《伤寒杂病论》中理法方药都具备,而且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临床治疗学的著作,因此我们把《伤寒杂病论》称为中国医药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学的专著,对临床学来说是一个奠基之作。

(五)《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托名为神农。

它系统的总结了汉代以前民间用药的一些知识。

《神农本草经》一共收载365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功效不同,对药物划分出来了三类。

第一类叫做上品一共有120种,上品的主要作用是主养命以应天,都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称为了君药,这种药没有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很小,可以长期服用,比如人参、阿胶。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滋补强壮,益气生津、益气养血的作用,而阿胶具有养血补血的作用。

中品主要是养性以应人,这些药既有补虚又有祛病的作用,又为臣药,这些药物一般有小毒或者无毒。

比如鹿茸和红花。

对于中品来说《神农本草经》认为临床上的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来使用。

下品一共有125种称作佐使药,这些药物都具有剧烈的毒性,主要可以去除体内的各种病邪,,比如大黄、附子。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把中药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并对药物分上中下三品,这种分类至今在我们中医的临床上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还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配伍原则和方法。

(六)温病学说温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其次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所阐发。

比如说在《内经》中提出来这样一句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如果在冬天感受了寒邪而冬天不发病,潜伏到了春天就会得温热病,首先提出了温病的概念。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病,有热病,有温病。

” 这里所谓的湿病、温病、热病实际上都是如果温热病的范畴里。

张仲景提出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说法对后世温病学的确立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

公元3世纪晋代医家王叔和认为温病的感染是由于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提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说法。

公元7世纪之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都对温病学有所发展和阐发。

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主张使用寒凉的药物。

明末医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给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代表人物:1. 叶天士叶桂字天士,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和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纲领,对于辨治外感的温热邪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叶天士对于温热病发明了验齿、辨舌、辨斑疹、白痞的诊断方法,这对于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提高临床的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在治疗温病上善用清热解毒、芳香开窍、滋阴增液的方法,奠定了温病学的治疗、治法的基础。

学生总结他的经验写了两本书,即《温证论治》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这两本书中我们看到叶天士对温病学的重要贡献。

2. 吴鞠通吴鞠通名塘,江苏淮阴人。

他继承了叶天士的学说,参考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并借鉴历代医家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了《温病条辨》。

把温病的证候分为上、中、下三焦论治。

上焦,主要包括心肺,中焦主要是指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主要包括脾胃和肝,下焦主要是肚脐以下的部位,一般指肾。

三焦辨证对辨治疾病的部位、深浅和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们现在用的治疗外感温热病的方药比如说银翘散、桑菊饮都是吴鞠通所创立的,至今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3. 王孟英王孟英名士雄,浙江海宁人。

他以《内经》、《伤寒论》的经典理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理论为“纬”,著成《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是一个综合性的书籍。

4. 薛生白薛生白又名薛雪,是与叶天士齐名的一个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著作叫《湿热病篇》。

他认为湿热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名,意思是说湿热病不同于温病,也不同于伤寒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要充分的引起重视,他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的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和认识。

温病学派在医学界在明清时期处于鼎盛的阶段,在没有抗生素发明以前,温病学派的一些方药,对于抵抗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病立了汗马功劳,温病学派的他的主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

对于温病和伤寒历代医家有不同的争鸣。

第二,温病学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突破《伤寒论》的框架,创立出温病学派,而且使用的药物具有轻巧、清爽而且灵验,药效高,简称为“轻、清、灵、巧”这是温病学家所使用的药物治疗温热病见长的原因所在。

三,温病学说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体系,来辨治典型的外感温热疾病,以逆传心包、湿温或者伏气温病这样的学说和理论来辨治非典型性温热性的疾病。

第四,温病学派重视预防及潜伏期的温热并的治疗,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注意固护津液和保护元神的思想。

第五,叶天士所创立的验齿察舌,辨斑疹白蓓的温病诊断方法,对中医学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温热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讲解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有关中医经典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要求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对中医学的特色和贡献;掌握经典理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