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效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永恒主题,在学习交流中,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成为新课改的探究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学生平等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转变;参与;组织;引;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18-01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对于高效课堂来说都很重要。
教师怎样做才能转变角色、催生高效的课堂教学呢?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面对现在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转变角色。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教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中领会和感悟。
2.教师要组织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
一个班级的许多学生,
各自的性格、知识面、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不同,其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对那些寡言少语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给他们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轮流回答问题;也可以一人出问题,大家来思考分析,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做学生平等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观点为教师树立了权威,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
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地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树立牢固的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换为平等的合作者,真正建立起师生相互尊重平等、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启发补充、互教互学的和谐关系。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传统的教学课堂,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才,轻
成人,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只为书本考试,追求分数、等级、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体会和拥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
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意识到每位学生在在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过程中的可能贡献;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发问,并把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导向更加开放的情景之中。
四、教师要成为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发者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指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持久的探究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首要前提。
1.教师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我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结论,在自主实践中形成能力,在自主评价中体验成功。
2.教师要积极提倡小组教学方式。
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去参与学习,发挥小组教学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样,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适应了学生个体的差
异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分别充当“指挥者”和“参与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机会。
这样,学生以小组为依托,通过参与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整个学习氛围轻松而活泼,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师要成为新课改的探究者
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同时,在教的合理性追究方面,教师的思维大都局限在既定目标达成的方面,而失却了对动态的、偶然的课堂因素的关照与反思。
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
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探究者。
课堂只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场所,但是走出教室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有没有更为合适的其他方法?而且还要探究:课堂中有没有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是如何去处理的?这样处理合适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当时我又是如何去处理的?合理性又如何?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方面没学懂?假如这堂课让我重上一遍,我会做哪些补充和调整如此等等。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不断置于自我反思之中,通过反思,寻求自身发展的新途径,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师的教学
水平持续提升,只有教师的角色真得转变了,才能真正的催生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