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类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G类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G类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吴红奎G类放大器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大约在1977年,Hitachi(日立)公司就推出了基于G类放大技术的商用功率放大器:HMA-8300,这就是其其E系列后级,采用场效应管为输出级,搭配HCA-8300组成分体式的功率放大器。

题头图. HCA-8300/HMA-8300前/后级放大器G类放大器的电源供给需要使用当时还比较昂贵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做为电子开关,由此带来的效率提升则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随着高速和功率半导体器件价格的逐渐降低以及便携产品对效率的苛求,G类放大器又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MAXIM(美信)在2006年一下子推出了两款针对便携应用的G类放大器IC。

本文旨在说明G类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一、G类放大器的概念及其它1、什么是G类放大器放大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在音频应用领域,按照末级功率晶体管静态工作点的不同,可以分为A(甲)类、AB(甲乙)类、Super-A(滑动甲类)、B(乙)类等;按照末级功率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模拟放大器和D类放大器(数字放大器)等;功率放大器的供电方式也不仅仅限于固定电压的一组对称的正负电源或者单一电源,也可以是多组电压不同的电源,或者电压变化的单一电源,就有了G类放大器、H类放大器之说,图1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G类放大器采用高、低两组工作电压并且根据输出功率的大小(以信号幅度计)自动转换,图2是G类放大器的流程示意图,VCC为正电源,VEE为负电源,电压的高低以绝对值计,下同;图3是G类放大器的电源电压对应输出功率的变化曲线图。

如果负载一定,功率放大器的理论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和静态功耗只与供电电压有关,所以采用高、低电压供电的G类放大器理论上有更高的效率,而失真度指标则与末级放大器的工作点有关。

由于工作电压的转换与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之间不会完全绝对同步,由此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失真,所以G 类放大器的末级工作点一般选在AB 类,因为B 类的效率已经很高,A 类则为了音质而宁可牺牲效率。

随着DC-DC 电源变换技术的进步,因电源的复杂性带来的额外成本增加在逐渐降低,同时因电压转换带来的额外失真也已经降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尤其在大功率输出状态,由于耗散功率被电源部分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分摊,G 类放大器的失真度指标不降反升,甚至比AB 类更好。

D 类放大器数字输入前端 DAC (数模转换器)模式 D 类放大器纯数字放大器模拟放大器PWM (脉冲宽度调制)方式PDM (脉冲密度调制)方式音频功率放大器静态工作点不同:A 类、AB 类、B 类……供电电源供给方式不同一组供电电源:A 类、AB 类、B 类……两组或者多组供电电源:G 类可变频率调制方式固定频率调制方式模拟输入方式 D 类放大器数字输入前端 ADC (模数转换器)模式数字放大器一组可调电源:H 类图1.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简图图2. G 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3. G 类功放电源对应输出功率的变化曲线图2、G 类与H 类G 类、H 类放大器是两类非常接近放大器,二者都与末级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无关,只是供电电压的变化方式不同,H 类放大器采用线性变化的工作电源,电源电压随着输出功率(以信号幅度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H 类的音质和效率比G 类要高一些,但电源更为复杂。

图4可以定性的说明几类放大器在音质和效率方面的趋向。

图4.几类音频功放的音质表现与效率水平对比图单单从音频功率放大的角度上来说,目前实用的A 类、AB 类、B 类、G 类、H 类放大器都属于模拟放大器,而D类放大器包括纯数字放大器在内属于开关放大器,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开关放大不可避免会带来失真,音质评价上则会有我们所说的“数码声”。

使用高性能数字化开关电源的新一代G类和H类放大器,音频信号放大器回路仍然模拟放大技术的,能够比较好的兼顾音质和效率,对D类放大器来说将是个有力的竞争者。

也许不远的将来,G类、H类放大器会被划分到数字放大器的行列也未可知,如ST(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公司的“BASH TM”系列放大器,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就是采用数字开关电源技术的H类放大器,只是ST公司和该技术的专利原始拥有者“INDIGO”公司对此都讳如莫深。

G类放大器用于大功率放大器可以提高放大器的效率和功率输出能力,尤其是对于近年流行的3D重低音系统中的重低音、超重低音放大器来说,其效率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对于小功率放大器,在便携应用领域同样有它的用武之地;在非音频领域,TI ( Texas Instruments,德州仪器)公司2000年左右推出了G类、AB类双工作模式的ADSL线路放大器THS6032,以笔者观点,THS6032能够以400mA电流驱动25Ω负载,有着25MHz(0.1dB)的带宽,如果价格合适,用做音频线路放大器和耳机放大器也应该有不俗的表现。

ST公司对G类、H类放大器情有独钟,除了上述“BASH”系列放大器以外,还有多款针对车用放大器的H类集成功放推向市场,下文要介绍的以TDA7294为核心的大功率G类放大器也是ST公司发表的。

二、大功率G类音频功率放大器实例ST公司生产的单片式大功率DMOS集成功放,内部电压推动级和功率输出级有着完全独立的供电端子,因此比较适合于G类放大器的应用,如TDA7293、TDA7294等。

1、TDA7294简介TDA7294是单通道高保真大功率AB类音频功放集成电路,是TDA7293的简化升级版本,二者有着一样的封装形式,只是去掉了用处不大的故障输出指示端子和不常用的主从方式并联工作模式,简化了自举电容的外接方式,额定工作电压也有所降低。

TDA7294的内部等效电路简图参见图5,其技术文档可以从“/stonline/products/literature/ds/1057/tda7294.pdf”下载,它的主要技术特性如下:l额定工作电压:± 12 ~ ± 40V;静态电流(V CC= ±35V,R L = 8Ω,典型值):30mA;l RMS连续输出功率(V CC= ±35V,R L = 8Ω,THD=0.5%,典型值):70W;l THD(V CC=±35V,R L=8Ω,P O=0.1~50W,f=20Hz~20kHz,A V=30dB,典型值):0.1%;l频率响应(-3dB,P O =1W):20Hz ~ 20kHzl PSRR(电源电压抑制比,典型值):75dB;l输入阻抗:≥100k Ω;l DMOS功率输出级,高功率输出能力,THD按照10%计连续输出功率能够达到100W,可以驱动低至4Ω的负载;l静音、待机控制功能,无开关机冲击声;l短路保护,过热关断功能,过热关断温度:145℃。

2、以TDA7294为核心的大功率G类音频放大器TDA7294内部集成的DMOS功率输出级,电流输出能力高达±10A,功率输出能力十分强劲,为了解决散热带来的问题,ST发表了以TDA7294为核心的高效G类放大器,图5是这款G类放大器的原理图。

这个放大器的功率输出级的工作点为AB类,供电采用±25V和±40V两组电源,功率阈值约为20W。

TDA7294的7脚、8脚是内部电压推动级供电端子,始终由±40V电源供电以保证放大器有足够的动态范围;末级则根据输出功率的不同,通过幅度检测控制电路控制电子开关,供电电压自动在±25V和±40V两组电源之间转换。

电源的转换原理以正电源为例简述如下:稳压二极管DZ1、R7组成幅度检测电路,D3为DZ1提供直流通路并隔离供电电源和负载,Q4、Q5及其外围元件组成恒流源电路以保证DZ1能够提供精确的基准电压,同时为Q1、Q3组成达林顿电子开关提供开、关所需要的驱动电流。

13脚是TDA7294内部DMOS功率输出级的供电端子,当输出功率小于功率阈值设定值时(本例是20W),输出瞬时电压幅度比较低,不足以让由Q1、Q3组成的达林顿电子开关导通,±25V的电源通过隔离二极管D1给末级供电;当输出功率比较大时(大于20W),输出瞬时电压幅度就足以让由Q1、Q3组成的达林顿电子开关导通,末级供电改为±40V的电源供给,±25V电源由于隔离二极管D1的存在而自动断开;L1、C9、R1组成电源电压转换缓冲电路以避免高低电源电压转换时造成冲击并保证电路的稳定。

图5. 以TDA7294为核心的G类放大器原理图按照图5中的元件参数,这款放大器的功率输出能力(Po)为:THD按10 %计,R L= 4 Ω,Po = 150 W;R L= 8 Ω:Po = 100 W;THD按1 %计,R L= 4 Ω,Po = 120 W;R L= 8 Ω:Po = 80 W。

采用高低压供电方式的AB类放大器(G类放大器)的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功率输出能力有所提高,大功率达林顿晶体管分担了一部分耗散功率,对散热器的要求有所降低,图6、图7 显示了AB类放大器和G类放大器在效率、THD方面的对比。

图6. 两类放大器的效率对比图7. 两类放大器的失真对比图8则显示了G类放大器的耗散功率构成情况。

以笔者观点来看,图5中的电子开关采用3级达林顿不如采用VMOS管更为合适:场效应管属于电压驱动型器件,对于低频电路,驱动电路更为简单,驱动功率几乎可以忽略。

例如比较常用的IRF510/IRF9510就应该能够满足此类应用,这样图5中的Q3、Q1就可以合二为一,用IRF510代替;同理,Q2、Q6可以用IRF9510替代,这样对进一步提高效率也非常有利。

其二,从成本上评价,如果不是苛求效率的场合,似乎使用足够大的散热片来提高功率输出能力和放大器的稳定性更为廉价简单。

其三,同系列的TDA7293能够以主从方式并联,即两片TDA7293并联工作,共用一个电压推动级和控制保护电路,就像分立元件功放中末级功率晶体管并联一样,这样提高功率输出能力似乎更为合理,成本增加也不是太多,不过TDA7294没有这个功能。

图8. G类放大器的耗散功率构成图9是推荐的印刷电路图,为顶视透视图,即从元件面向下看,假想人眼能够透过印板看到的铜箔走线图。

这个电路同样适用于TDA7293,只是自举电容C15的接法稍有不同,需要稍微变通一下,高压电源也可以提高到±50V。

图9. 以TDA7294为核心的G类放大器印刷电路图图5中的部分晶体管在国内可能不太常用,可以按表1所列的主要技术规格用相近的代用。

表1 图5中的部分晶体管的主要技术规格型号主要技术规格BDX53A 达林顿对管,TO220封装,P D:60W;I C:8A;V CEO:60 V;β:≥750BDX54ABC393 小功率开关管,β:50~100,f T:5MHz;I C:10mA ;V CEO:180 V;可用2N5551,2N5401代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