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个人股东是否需要确认股息、红利所得,并追加投资计税基础,取决于资本公积的来源。

其中,“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以下简称“投资溢价”)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以下简称“转增资本”)不征个人所得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06]3号)之前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及原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下形成的“股权投资准备”“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在相关资产处置后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用于转增个人资本,视同留存收益转增资本,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并相应增加投资计税基础。

一、资本公积会计处理的历史沿革
从会计制度设计“资本公积”科目以来,我国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数次变更,梳理如下:
01
1.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三项内容。

2.1998年1月开始实施的《股份制公司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住房周转金转入、资产评估增值和投资准备等五项内容。

3.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陆续出台的相关补充规定,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主要包括资本溢价(有限公司)或股本溢价(股份公司)、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关联交易差价、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等七项内容。

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资本公积现金捐赠、准备转入、债务重组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

02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全新的会计准则(以下称“新准则体系”)。

新准则体系中的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原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接受捐赠利得、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改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另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外币投入资本属于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再采用合同约定的汇率折算。

由此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也就不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新准则体系中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套期保值准则,“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作为过渡科目使用,随着资产的处置需将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

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在职工行权时需转入股本溢价。

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