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儿童情绪障碍

常见儿童情绪障碍


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
学龄前可表现为活动或游戏中兴趣和愉快 感缺失、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 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易 激惹,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 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坐立不安、激越、注意力下降的儿童可 能会被认为有注意缺陷障碍
青少年临床表现
青春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表现为心情 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脾 气恶劣,容易激惹。 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 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 自伤自杀等。 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 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 女孩比男孩多些

• 多见于5-7岁、11岁和14岁着三个入学、升 学的关键时期
临床表现
• 开始表现为上学很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 走;有的患儿答应去学校,可是一到学校或者接 近学校时就逃走 • 患儿常诉说头疼、头晕、腹痛等躯体不适,往往 在星期一早晨或星期天晚上发作 • 多数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 大发脾气,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 的奖励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 • 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
儿童抑郁症的特点
• 表现为:多动、品行障碍、躯体症状、学 习困难、拒绝上学等 • 在抑郁症儿童中98%出现易激惹∕悲伤,是 儿童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症状 • 不典型的表现多见(如睡眠增多、胃口增 加) • 儿童的抑郁症的共病(常共患焦虑症、破 坏性障碍、药物与酒依赖)
治疗原则
• 对于儿童期的轻度、中度抑郁症,在有条 件做心理干预的地方应开展认知行为治疗 和家庭治疗 • 对于严重抑郁症、想自杀、住院或心理干 预效果不理想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抑郁 剂 • 当患儿和家长愿意用药物治疗而不愿用心 理干预时,可考虑使用抗抑郁剂
儿童分离性焦虑
• 儿童在和主要依恋人离别时表现出非常强 烈的恐惧和担忧,不现实地和反复的担心 伤害会降临到主要依恋人身上 • 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 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受到明 显影响。 • 厌学和过度抱怨躯体的痛苦是家长带孩子 就诊的最常见的原因。
流行病学
• 分离性焦虑的患病率约在3.5~5.4%,男孩和女 孩的比例无明显差别。
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需要医师、家长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
• 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 客观存在的困难核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 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 • 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 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 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 鼓励患儿重返学校,并根据情况安排上学 时间。


• 重性抑郁症一次发作的平均病程为6—8月 2年内复发率约为40% 5年内复发率约为70% 恶劣心境病程迁延,往往持续3-4年
学龄前期儿童临床表现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 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 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 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愉快感缺失是最特征性的症状,学龄前 儿童出现这个症状按诊断标准很有可能提 示患抑郁症。


• 父母在治疗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应鼓励他们能 理解孩子对抚慰的需求,培养孩子逐渐增长与年 龄相符的独立性行为和责任感。评估父母各自对 于离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点非常重要) • 帮助孩子面对离别事件时能够有自主性、自信心, 获得与年龄相符的行为 • 帮助父母和孩子了解有关疾病性质和治疗的教育, 让他们懂得即使开始时有痛苦,面对恐惧可以降 低焦虑,而回避会增加焦虑。
社会环境因素
• 亲代对子代的影响(在儿童抑郁症中糟糕 的亲子关系是最危险因素) • 重大的生活事件 • 童年不幸的遭遇(被虐待、丧失亲人) • 缺乏社会支持
病程迁延的因素
• • • • • 亲子冲突 父母亲抑郁症史 共病焦虑症、ADHD、物质依赖或人格障碍 共病恶劣心境(“双重抑郁”) 最初的严重程度
• 心理教育:应该把诊断和治疗建议解释给 患儿和家长听,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焦虑本 质的宣教。 •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儿(包括家长) 重构自尊、建立符合自己的比较现实的期 望
治疗
• • • • • 放松训练 生物反馈 认知治疗 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SSRIs首选(氟伏沙明、氟西汀、 舍曲林);其次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广泛性焦虑障碍
• 是一组以持续的恐惧与不安为主的焦虑障 碍。这种恐惧无具体指向性,时伴有自主 神经功能的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 慢性焦虑障碍,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合 并出现。
担忧常见的问题
• • • • 未来遇见的问题 完美主义和害怕失败 害怕他人的负向评价 。。。。。。
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 1、儿童害怕失败: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失 败或在学校受到挫折。 • 2、在学校遭遇精神刺激:碰到过分严厉的 老师,受到同学的欺负。 • 3、不适应新环境:如转学、升学过程中对 新环境不适应 • 4、亲子关系不正常:母亲为慢性焦虑患者, 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作伴;患分 离性焦虑的儿童

遗传因素
• 双生子研究显示40%~50%有遗传变异 • 双亲患抑郁症,特别是早年患病的,增加 孩子患病因素4-6倍 • 20%~45%抑郁症患儿的父母患有抑郁症 • 父母抑郁与儿童抑郁的发病早、症状重、 损害多一级高复发相关
神经生化因素
• 药理学、神经行为和治疗学的研究结果表 明,5-羟色胺(5-HT)系统和去甲肾上腺 素(NE)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焦虑障碍与年龄相关的发病
• • • • • 分离性焦虑障碍→童年 特殊恐惧症→童年 广泛性焦虑→青春期 社交焦虑症→青春期 惊恐障碍→青春期
儿童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 • • • 示范和强化导致习得性恐惧(学习模型) 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 发育危险因素
家庭环境
许多研究表明,“在焦虑的家庭,焦虑的父母 会养育出焦虑的孩子”。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会对 儿童产生影响。 双亲患有焦虑症的儿童更有可能会: 与儿童有相互回避行为 提出负反馈 用严格的方法对待孩子 焦虑的父母会更有批判性,对孩子较少热情, 尤其在孩子也感到焦虑时。
常见儿童情绪障碍
流行病学
• 所有的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最是最为普 遍的 • 11份世界性人口研究报告 患病率范围从6% ~20% 女孩比男孩更为普遍
发育观
焦虑症的症状在不同的发 育水平有不同的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的区别
1、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 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 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 2、临床表现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3、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 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 4、儿童
发育危险因素
• 抑制气质: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对害怕和退 缩的持续倾向性
• 父母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过分批评、拒绝


• 儿童青少年广泛性焦虑障碍几乎总是与其 他焦虑症或抑郁症共病 • 大量的共病现象存在分离性焦虑、社交焦 虑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 抑郁症青少年中,大多有焦虑障碍,而且 是在抑郁症起病前就发生 • 其他共病—ADHA、对立违抗障碍、物质依 赖等
分离性焦虑:符合3条或更多症状
• 当预期到分离或出 现分离时感到痛苦 · 担心灾难降临 担心分离导致灾难 性事件 拒绝去学校或其他 场所 · 害怕或不愿单独待在
家里或其他地方
· 离开依恋客体后
拒绝入睡 做恶梦 在分离时出现躯体不适
预 后
• 分离性焦虑发生的年龄比较小、症状出现 比较轻的孩子预后较好 • 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发生分离焦虑、症状比 较严重往往预后比较差。 • 将近一半的患儿会表现慢性焦虑、或持续 存在上学问题:一小部分的患儿长大后会 发展成广场恐惧症、惊恐障碍
恐惧的内容通常与年龄相关
• 婴儿~2岁:害怕大声:9个月时陌生人恐 惧。 • 3 ~6岁:害怕动物,不存在的客体(魔 鬼)、非现实的情景等。 • 小学生:害怕受伤、自然现象、意外、死 亡 • 中学生:学习成绩、社交、竞争、对自身 形态及外貌的过分关注
如何鉴别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
• 是否与年龄有关 • 强度是否大到影响其功能 • 持续时间
行为激活和活动安排
• 抑郁症的孩子一般表现为退缩、活动减少, 鼓励患儿参加活动、体育运动等 • 做一个表记录活动前后的情绪分(用1-10 分表示) • 目标是努力完成任务,并不在意要做到成 功
儿童抑郁症
•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愉快感 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多伴有焦虑、 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流行病学
• 儿童抑郁症患病率0.4%~2.5%,青少年期 抑郁症患病率约在4%~8% • Angold等报道近10多年来,儿童抑郁症 患者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 • 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 女性多于男性。
治疗(续)
• 帮助父母在治疗中达到共识,在承诺让孩 子返回学校问题上是坚定一致的 • 取得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对治疗的支持和配 合,支持父母,鼓励孩子重返学校。
学校恐惧症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 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称为 恐惧症。 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是 指长时间不上学或害怕上学的现象。
分离性焦虑通常发生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 时。


• 与父母突然分离,或经历重要的生活转变 • 许多分离性焦虑的病例中,家庭存在着焦 虑的交流方式,或焦虑情绪相互影响 • 家族中有人患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抑 郁症、躯体化障碍、酗酒,这样家庭中的 儿童患分离性焦虑的危险性增加
临床表现
• 拒绝上学,使患儿烦恼的不是学校本身,而是离 开父母和家庭 • 在早晨该上学时表现出身体不适,周一早晨和放 假结束前的表现最重 • 在他人住处或学校野营时难以入睡 • 担心与父母分开期间他们会有什么不幸发生,并 对此有生动的想象 • 难以应对难以入睡,或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安慰, 有些患分离性焦虑的较大儿童和青少年还需要和 他们的父母共一个房间或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