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概念知悉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
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
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
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
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
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
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
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
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
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
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
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
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基础知识整合】(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2)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1)常见的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判读与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提高)(a)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c)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d)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e)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图)【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第二节外力作用与地貌【基础知识整合】(一)外力及外力作用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三)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四)河流的地质作用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地貌与河谷发展阶段有关。
侵蚀作用可以分为下蚀(底蚀)和侧蚀。
下蚀使河谷加深;侧蚀使河谷展宽。
河流从形成之初向下侵蚀作用发生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侧蚀作用。
到河流发育的晚期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横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原因。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2.河流的搬运作用沿河床推运的历史和泥沙、呈悬浮状态的泥沙、呈溶解状态运移的物质(主要碳酸盐类和二氧化硅等)3.河流的沉积作用及地貌(1)沉积发生的时间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个别地段开始了碎屑物质的沉积随着河谷平衡剖面的逐步形成、河谷加宽:河床中形成不再移动的沉积物,河流下游形成稳定的沉积作用。
向源侵蚀及平衡剖面的形成:稳定的沉积物向中游推进。
(2)典型地貌(五)河流地貌综述1.流水是主要外营力,是温暖湿润地区首要地位的外力作用,在极地高寒区、干旱荒漠区也发挥作用2.意义:水土建筑、航道整治、水土保持、矿产地质3.坡面径流及其形成地貌4.沟谷水流及其形成的地貌: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沟谷地貌。
沟谷的横剖面呈v形。
当沟谷水流出沟谷时,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沟谷流水流出山口摆脱了侧向束缚,其携带物质堆积形成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
扇形地貌冲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只湿润地区山地常年性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形成的部分碎屑物堆积山地河流愈长愈大,水流量愈丰富,则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愈大,坡度愈缓,冲积层分为下部砾石层和上部粉土层的层序愈明显,并且砾石硕大、滚圆。
【典型例题】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A. ⅠB. ⅡC. ⅢD. Ⅳ【答案】1.B 2.B【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且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
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值且弯曲大,该地冷沟最发育。
2.据图可知,图中土坡再分配速奉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对比图示曲线可知B曲线最吻合。
5.河流地貌(1)(2)河流不停地搬运河水侵蚀下来的岩块和碎屑等物质,并不断地调整河谷的坡度、宽度和曲度。
河谷示意图:河谷由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组成。
谷底包括河床及河漫滩。
河床—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经常性水流。
河漫滩—河床两侧高起部分,在洪水时会被淹没。
谷坡—河谷两侧的岸坡。
高出河漫滩。
一般情况下最大洪水也难以淹到。
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谷底,原谷底超出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是谷坡的一部分。
(3)(4)侵蚀基准面:河流所流入的水域的水位面,决定河流水流侵蚀作用的深度。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河段的冲淤和河床剖面上的变化。
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
海平面一般作为河流下蚀的终极基准面。
局部(地方)基准面如流经的坚硬岩坎、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等。
(5)河流阶地及其类型陆地隆起或侵蚀基准面降低——具有平缓河床的地段发生新的下切侵蚀——河流改造其纵剖面,以使其适应新的侵蚀基准面——当新的纵剖面接近于平衡曲线时,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大大加强,在河谷较低的地形部位形成新的漫滩。
原来的漫滩被保留在河岸的斜坡上,以陡坎的形式与新漫滩相连接,成为河流阶地——构造运动的下一次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再次降低——河流下切——最终形成新的平缓河谷——相对于新的下切,以前的河谷底部也变成高起的平台,河谷原来底部的这些地段,成为高出现代漫滩的若干级台阶,形成多级的河流阶地。
这种阶地化的河谷特别在平原地区河流中得到完全发育。
最高的阶地是最早形成的,最低的阶地则是最年轻的。
每一级阶地的斜坡及位于其下的阶地平台相应于侵蚀的(1)河流的入海口称为河口。
(2)影响河口形态的主要因素有:构造运动的特征、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含量和碎屑物的成分;(主导作用)河流的流量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海水的含盐量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海流、波浪、潮汐等海洋水动力特征;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特征;(3)河口形态6。
流域地貌(1)水系: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2)分水岭与河流袭夺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分水岭的脊线叫分水线,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河流袭夺:如果在分水岭两侧坡地上,岩性强弱不同、坡度大小不一、降水、日照和植被覆盖率有显著差异、距侵蚀基准面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侵蚀速度有明显差异。
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
有时由于侵蚀力较强的河流袭夺相邻河流上游河段,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它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