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

(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D.产状E.沉积体形状(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B.间接地貌标志(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B、无机气候标志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一.名词概念解释:1.】2.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4.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5.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6.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7.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8.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9.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10.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11.现代地貌—指全新世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12.|13.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12..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 a.幼年期(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高差大,形成V字形峡谷。

)b.壮年期(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

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起伏微弱而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13.沉积旋回定义:成因类型和岩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4.构造旋回:A不同的地层中以角度不整合出现;B沉积盆地中出现多层同成因沉积的韵律层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4.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答:(1)、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5.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

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

c.其他方法:C14法、K-Ar法、U系法、古地磁法、历史考古法等。

局部地层层序的拟定A.接触关系切割关系掩埋关系过渡关系(同时异相)B.高低关系:适用于河谷区、海湖岸、山前洪积区,通过确定各种阶地类型及高程。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3.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4.错(座)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5.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6.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撒落的堆积地貌)7.`8.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又称为地滑,是一种重要的工程灾害。

9.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10.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11.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试述斜坡上的重力地质作用。

答: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统称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称块体运动。

块体运动是引起斜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稳定性:K= 抗滑力/下滑力K>1, 块体稳定;K<1, 块体不稳定块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坡度、土体内摩擦力、土体粘结力、和坡高等因素。

按照斜坡上块体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灾害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滚落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答:;M.彭克“平行后退说”,改造斜坡的动力为重力作用,在斜坡演化过程中上部重力作用不断进行,使陡坡不断平行后退,最终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

即认为斜坡的发展是由于重力作用而非流水作用,即使到晚期仍有崩塌、错落之类的重力作用发生。

.戴维斯“平行下降说”,在坡面流水作用下,斜坡按下凹形坡面平行降低其高度与坡度,最终形成有圆顶残丘的和缓地形。

3.什么是坡积物答: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其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正态概率为细一段式。

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

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答:(1)、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岩中。

例如粘质土、黄土和黄土类土、山坡堆积、风化岩以及遇水易膨胀和软化的土层。

软岩有页岩、泥岩和泥灰岩、干枚岩以及风化凝灰岩等。

(2)、地质构造条件:斜坡内的一些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软弱面若与斜坡坡面倾向近于一致,则此斜坡的岩土体容易失稳成为滑坡。

这时,此等软弱面组合成为滑动面。

(3)、地貌条件:一切具有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间,坡脚下有河流(或海、湖浪)掏蚀地段,使岩土体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

(4)、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加重了土体负荷,并削弱岩体抗滑力并增加滑动面润滑作用,寒冷气候区的冻融作用亦能引起滑坡,河流水位上涨侵润岸坡滑动面。

(5)、地震:地震引起土体内部结构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可诱发滑坡发生及老滑动面再活动。

(6)、人工活动:开挖边坡,使岩体失去支持;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体负荷;人为地破坏表层覆盖物,引起地表水下渗作用的增强。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答:必要条件(内因):易滑地层、软弱面、临空面;触发因素(外因):降雨、震动、人类活动6.、泥石流形成条件A、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坡度陡峻。

B、物源:源区有足够数量的碎屑物质。

C、水体:暴雨或冰雪融化季节D、触发因素:重力或其它触发因素(人工活动)。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1.洪积物:积物的岩性主要是砾石、砂、粘土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

洪积物的岩相具有扇形分相特点。

洪积物的岩相有扇顶相、扇形相和滞水相。

(洪流扇形堆积物)2.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3.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4.河谷:河谷是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5.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6.河漫滩河谷:河流形成发展中期(或河流下游、沉降区和软岩区等),河流纵剖面通过溯源侵蚀、瀑布后退和岩坎蚀低等过程已变得较为平缓,曲流的形成和演变成为河流作用重要的方式,河流以侧方侵蚀为主,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

7.裂点:成型河谷中每一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坎称为裂点。

8.岩槛:由于河床上岩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陡坎.称为岩槛9.,10.牛轭湖: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11.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12.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13.冲积平原: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

14.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