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因此,每个单元的上、下隔层必须可靠,具有一定的储 量和生产能力。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4. 综合对比不同层系组合的开发效果,选择最优的层系
划分与组合方案
• 在层系划分及组合后,要采用不同注采方式及井网,分油砂体计算其
开发指标,综合对比不同组合方式下开发效果,从开发要求出发,确
(1)层系一开始就细分,多套井网分采不同油层,少搞分层作业,实现 较高的波及系数。 (2)初期层系划分得粗一些,少钻井,多搞分层开采作业,提高注水波 及面积。后期根据需要,多井网分采各层。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三、开发层系划分的应用情况
美国多采用第一种 前苏联多采用第二种 我国多采用粗分层,后期调整。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1)随着开发层系内油层层数和厚度增加,油层动用厚度和出油好的厚 度明显减少,油层采油强度下降,采收率下降。
b. 层系中不工作渗透率与最高层渗 透率比值和注入水关系开层之比
c. 油层受波及段的半经与油层渗 透率关系曲线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2)开发层系内高、低渗透率油层不同的厚度比例,对开发效果影响大
1—900md,占总厚度80%,其余4层等厚共占20% 2—900md, 占总厚度60%,其余4层等厚共占40% 3—900md, 占总厚度40%,其余4层等厚共占60% 4—五层等厚,各占20% 5—100md,占总厚度40%,其余4层等厚共占60%;
前苏联某油田油层合注与分注吸水能力对比表
井号 层 位 射孔厚 度(m) 2.0 11.0 2.6 2.4 6.6 2.4 3.2 3.2 10.0 350 130 130 130 250~400 11.3 渗透率 (×10-3μm2) 170 600 100 10.1 合注 压力 (MPa) 水量 (m3/d) 0 114 0 0 130 0 0 0 142 12.0 0 0 0 386 12.3 187 10.5 130 压力 (MPa) 水量 (m3/d) 0 1260 压力 (MPa) 14.2 12.5 15.0 分注 水量 (m3/d) 359 737 30
主要体现在:沉积条件相近;渗透率相近;油层的分布面积接近;层 内非均质程度相近;各主要油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状态相差不大。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
一般要求h(有效厚度)>10m,单井控制储量>10万吨
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隔层厚度>3m)
4、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 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纵向上
油田—多油层—非均质 油田开发部署
影响 开发效果
平面上
注入水的利用率
各层储量的动用
水淹体积
最终采收率
一、概 念
划分开发层系:
把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它 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开发,以减少层间干扰, 提高注水纵向波及系数及采收率,并以此为基础, 进行生产规划、动态分析和调整。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编制方案是以平均参数来设计井距、排距、生 产压差,而实际生产时,Pwf反映高K/μ 层。 干扰:高渗透层的生产受到低渗透层的干扰 水驱油田,高渗层水淹后,会加剧层间矛盾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3266 +A
A 958 B
11.4
14.0
A 3206 B
+h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在合采井中,见效层的油层压力增加,产液量上升。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该井流动压力上升。因此当低压层压力低 于合采井流动压力时,低压层就会停止生产。 有时,甚至高压层出来的液体还会从井中倒灌进低压层。 油井见水后,使得井筒内流 体密度增加,引起流压上升, 同时又恶化了低压、低渗透率 层的生产条件,形成倒灌现象。
定最优方案。其主要衡量的技术指标是: ♣ 不同层系组合所能控制的储量;
♣ 所能达到的采油速度、分井生产能力和低产井所占百分数;
♣ 无水期采收率; ♣ 不同层系组合的钢材消耗及投资效果等指标。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七、影响开发层系划分的因素
• 由于油藏地质条件和油层物理及油藏流体性质的差异,开
油田开发储油层分层级别: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二、多油层油田的非均质特性
1、储油层性质之间的差别
孔隙度、渗透率、岩性之间的差别;高、低渗 透层组合则低渗层原油流动能力小,生产能力 受限,高渗层水窜;高、低压层合采,可能产 生倒灌现象。
2、各层油水关系的差别
3、各层间天然能量驱动方式的差别 4、各油层油气水的性质、压力的差别
第三章 油田开发方式的确定
主要内容:
驱动方式的选择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开发井网的部署
第一节
驱动方式的选择
驱动方式:天然能量驱动、人工补充能量(注水、注气等)
选择驱动方式的原则:既要合理的利用天然能量,又要有 效地保持油藏能量。 弹性驱:弹性能量丰富,地层压力系数大,大于1.5; 水驱:注水驱或天然水驱,需高速开采、边底水能量丰富 气驱:气源丰富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1、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
杏北油田不同井距堵水后出产数据表
井距 (m) 500 300 井数 (口) 6 7 时间 堵前 堵后 堵前 日产 油(t) 20 38 15 含水 (%) 77.0 6.9 75.0 流动压 力(MPa) 10.65 8.12 11.60 地层压 力(MPa) 11.46 10.27 12.86 总压差 (MPa) -0.19 -1.36 +1.10 生产压 差(MPa) 0.81 2.15 1.26 采油指数 t/(d· MPa) 24.2 18.0 11.9
层系划分主要解决层间矛盾,通过层系的合理组合,使同一开发层系内
各个层之间的矛盾较小,干扰较小; 井网部署则主要是调整平面矛盾,通过井网的合理部署,减少平面矛盾 和井间干扰。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3、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个多油层油田,油层数目可能很多,开采井段有 时可达数百米。采油工艺的任务在于充分发挥各油层的
发、采油工艺技术及地面环境的情况等都会影响开发层系
的划分。影响开发层系划分的因素为: ♣ 油气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 石油和天然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 烃类相态和油藏驱动类型;
♣ 油田开发过程的管理条件;
♣ 井的开发工艺和技术; ♣ 地面环境条件。
第三节 油田注水方式的选择
第一个“五点井网注水”方案,在
4、油田高效开发要求进行层系划分
用一套井网开发一个多油层油田不可能做到充分 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尤其是当主要产油层较多时,
为了充分发挥各油层作用,就必须划分开发层系,这
样才能提高采油速度,加速油田生产,缩短开发时间, 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五、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
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是渗透率要接近
6—100md,占总厚度50%,其余4层等厚共占50%;
7—100md,占总厚度60%,其余4层等厚共占40%; 8—100md,占总厚度80%,其余4层等厚共占20%;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四、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与原因
层系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一般规律: (3)开发层系内不同渗透率、不同粘度油层、不同组合 对发效果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随着两层粘度比比值的增 加(第二层油水粘 度比不变),采收率明显下降,当高粘度且为高渗透层 时,随着两层渗透率比值加大,采收率反而略有增加, 这说明流体的流度比大小将会对开发产生综合影响。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分析油层沉积背景、沉积条件、类型和岩性组合(研究以油层为单 元)。
♣ 研究油层内的韵律性,以便细分小层。
♣ 从油砂体研究入手,来认识油层分布形态和性质。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2.通过单井开采的动态分析,为合理划分层系提供生产 实践依据。
♣ 从油井的分层试油、试采,尤其是分层测试等,了解各小层的生产 能力、地层压力及其变化。 ♣ 应用模拟法、水动力学法、经验统计法等,确定各小层的采油指数
与地质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合采时采油指数下降值与Kh/μ值。
♣ 根据油砂体的工作状况,其所占储量的百分比,采油速度的影响, 采出的程度的状况等,可对层系的划分作出决断。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3.确定划分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根据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确定开发单元。该单元
既可独立开发,也可几个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层系开发。
时油水流度比差别大,使得油井过早见水,无水采油期短; c.油层的压力系统和驱动方式不同;
d.油层的层数太多,含油层段过大。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六、开发层系划分的步骤
• 1.研究油砂体特性及对合理开发的要求,确定开发层 系划分与组合的地质界限
我国陆相沉积油层含油最小的基本单元为油砂体。因此,通过分 层对比,定量确定特性参数后,应查明油砂体的大小,以此为核心, 进行储油层研究。
第二节 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
三、开发层系划分的应用情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采用天然驱动或衰竭式开采 方式,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20世纪40年代开始重视对油层的划分与组合的研究。 当前世界上许多新开发的油田除油层少且薄、面积小的个别例 外,一般都划分成几套层系同时开发。具体的做法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