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库恩的科学观摘要: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不是一个不断进步、合理以及客观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在库恩之前的科学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过程,科学的进步既不能依靠证实也不能依靠证伪。
库恩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主张科学的实用性,认为有用的范式就是进步的。
库恩将文化、社会历史因素融入到科学发展中,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即是一种科学理性主义的事业,同时也是融入了很多科学家本身文化、所处社会以及所处社会阶段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一、库恩科学观的历史背景传统观点认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
但是事实究竟是否是这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科学是不断进步的这个论点我们能否举出实例来证明?而评判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围绕着这个争论,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库恩是科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库恩反对传统的科学观,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
但是学术界对库恩的观点褒贬不一,在科学界大多数学者否认库恩的观点,但是在人文界库恩的思想才受到了赞赏。
库恩的思想中强调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忽略了理性主义因素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他的这种观点,科学界的学者们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科学哲学中有很多学派,每个学派对科学进步的看法是不同的。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就是一个线性积累的过程。
批判理论主义认为科学只有不断的被验证才是科学。
库恩既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批判理论主义的观点,在批判这两种观点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动态科学进步模式。
库恩认为,范式的转换过程就是科学的进步过程。
但是库恩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解题而不是传统的增长。
在两个范式竞争的过程中,谁解题的能力大,谁就更科学。
在这一点上,波普尔与库恩的观点是一致的。
库恩把范式之间的更替,看作是科学家世界观的转变,他认为两个范式之间是不相通的,在他看来实用性强的就更科学,在科学革命中,科学家的非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
正式因为库恩的这种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受到了科学界的很多批评。
库恩的科学思想是深受蒯因影响的。
在蒯因看来,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教条毫无根据可言。
“我将要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正像我们要见到的,抛弃他们的后果是模糊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
”蒯因提出了整体主义科学观,就是把人类各自知道的知识,还有各自心中的目标都集合成为一个整体。
蒯因用这些去批判逻辑经验主义。
“我们对于外界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
”我们都知道,经验是不能够去检查单个的词语或句子的,经验只能去检查和验证一个系统的理论。
检查和证明一个知识体系的对错,不光靠我们所认为的经验,还要靠实践研究不断的去完善知识体系。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检验一个短语的对错,我们必须把这个短语放到句子中去检验;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检验一个数学方程式的对错,我们也应该把数学方程放到解方程的体系里面去。
库恩的范式就是一个在科学家集团里,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统一衡量的标准。
这一点就是受到了蒯因整体主义科学观的启发。
再比如,我们要理解一句话,必须把这句话放到特定的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文章,单独理解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很有可能意思被曲解。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论以及汉森的观察渗透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库恩。
意会认知论,即在知识形成和被证明的过程中,放弃传统的可以说出来的逻辑思维,用不能表达的知觉去整理知识,这就是波兰尼的意会认知论。
在波兰尼看来,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知觉体,一个是可以用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的,另一个无法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
波兰尼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能离开人,人有意识,所以所有的知识都离不开人的意识。
科学是一种知识,一种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知识。
只有经过人的意识,科学才算是真正的科学。
库恩曾经用这种直觉意识来验证过范式具有的优先性。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专门用一节来论述“意会知识和直觉”:“我们没有直接的通道去分析我们知道的究竟是什么,没有规则或概括用以表达这种知识。
规则所涉及的通道只涉及刺激而不能触及感觉。
我们通过精心构建来理解刺激,但对隐含在刺激——感觉途径中的知识,由于没有这种通道去分析,只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在库恩看来,只有自己亲身去体会,让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环境中才能达到直觉意识。
所以,意会知识就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能体会到,却形容不出来。
而所谓观察渗透法,就是用眼睛去看所要研究的东西,用大脑去思考整理。
虽然看到的对象是一样的,可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特有的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的不同,所以,一样的对象物,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同样,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著名的汉森观察渗透法。
在汉森看来,我们只有用眼睛慢慢的去看,在看的同时用大脑去思考,这样就会得出理论。
汉森认为:科学家本身拥有的知识会回渗透到科学观察对象所得出的结论中。
汉森的这个观察渗透的观点库恩是接受的。
在库恩的《必要的张力》一书中写到:“发现一种新现象必然是包括既能认识那个现象存在、又能说明它是什么现象的复杂过程。
观察和概念化,事实和事实被理论同化,在科学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分的联系着的。
”二、库恩科学观的主要内容西方科学哲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由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大转变。
历史主义在这个客观和绝对主义被相对主义取代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以后,库恩这个名字和他的“范式”概念,以及“不可通约性”成为了学术界争议的焦点。
在中文词汇里没有“范式”这个词。
“范”和“式”都是单独的字体。
“范式”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公共显示性,因为是公共的所以就延伸出来了共同的规范、共同的范例等意思。
后来,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使用了范式这一词,同时也丰富了范式所代表的含义。
范式的意义有以下三种:第一,具有公众性的典范或例子。
第二,代表词组的词形变换。
第三,科学研究中,对科学家起约束作用的框架。
前两种含义是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含义,而第三种含义是库恩给与的新的解释。
自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以后,范式理论所起到的轰动效应波及到了整个科学界。
不管是在自然科学界还是人文科学界,范式理论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范式”一词,原本不是科学界的术语,而是语言学上的术语。
库恩把语言学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后用到了科学界。
由此是为了证明经过不断的科学史的研究中,所得出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这样做,即丰富了范式的含义,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范式的新含义。
范式新含义的流行,改变了人类对于传统观点的看法,部分人甚至开始怀疑。
因为,范式新含义代表的普遍性,不仅仅让范式局限于哲学界,社会科学领域和人文领域也开始用范式去诠释本学科的问题。
库恩科学观的核心观点,可以说是“范式”论点。
在库恩的科学观里面,强调人类在科学研究中受到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以及科学家的个人喜好、经历和心里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库恩的范式思想来自于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图尔敏。
图尔敏早在库恩之前就提出了“范式”的观点,即解释性范式。
图尔敏和库恩一样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对古人留下的文本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这个发现和被理解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在库恩看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情,都不能撇开整体单个的去研究,必须要在整体中全面的学习。
科学理论的工作,就是在一大堆地资料里面,找到相互有关联的理论。
库恩与图尔敏两个不同的观点之中拥有着相同的特征:1,无论是库恩的范式还是图尔敏的自然规范,都要有不同例子和思想的实现作为前提条件。
2,范式和自然规范的产生都是会变化的。
范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没有真范式或者是假范式之说,因为范式是不断的更替变化的,只有新范式取代旧范式。
4,不同的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库恩范式的学术背景是假设主义、逻辑主义或者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也有些学者认为库恩范式理论受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
社会学的始祖是孔德,而逻辑经验主义正是得益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要》中说:“库恩的理论就是以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收集的关于科学生活的观察资料为基础的。
”从社会学研究科学是库恩范式的最大特点。
三、范式的作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库恩用新旧范式之间的科学革命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范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在人文科学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用范式去解决问题。
在库恩看来,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拥护的标准,就像是一个集团的所有员工的目标以及约束员工的的各种规章制度。
范式是一个包罗各门学科的综合体。
这个综合体里,既有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又有研究所需要的方法指导,更包含了科学实验所用到的仪器以及设备。
总的来说,库恩意义上的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团体所有成员的信念,同时也是他们解决问题,衡量问题的标准。
范式给了他们解题的方法,而且给了他们研究的方向。
范式既包含了科学所需要的资料,也包含了解题的方法,还包含科学研究的主体,所以,范式具有多面性。
在库恩看来,范式不同于以往的科学,在一个科学共同体内,范式可以成为所有科学家成员的精神工具。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新旧范式不断的通过科学革命更替的过程。
如果一个科学共同体的精神工具发生转变,就意味着革命要发生了。
我们可以发现库恩列举的科学革命上的范式,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拉瓦锡化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
这些都是重大的科学理论,代表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以说,科学都是在某种世界观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科学家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都是理性的。
正因为如此,科学被人们认为是理性的事业。
照这种观点看,科学就是对经验事实的证实,不能被证实的就不是科学。
但是科学的历史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们认为世界观也是科学发现和发展中不能缺少的。
哥白尼因为没有更先进的观测工具,所以描述的天文现象并没有比托勒密更精确。
甚至在若干年后,伽利略的论敌在利用观察经验反对日心说的时候,正是因为伽利略强调了“心灵力量”的作用。
哥白尼范式的胜利,说明了范式作为精神工具的力量,它把人们观察的立足点从地面上升到了宇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们混乱的思路指出了光明。
这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死板的逻辑论证。
范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约束科学家的研究不偏离正确轨道往前进。
范式为科学家提供了精神向导,它使科学研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范式既可以释放科学家的思维模式,又会有一定的规范让科学家不偏离轨道。
在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解题方式的时候,又约束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朝着一条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