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鹅的孵化技术鹅蛋的胚胎发育和外形特征。
一、鹅的胚胎发育:鹅作为卵生动物,胚胎发育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一)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卵细胞成熟后从卵巢脱落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的喇叭部受精后,开始胚胎的早期生长发育,由于输卵管内温度事宜,受精卵在峡部开始细胞分裂,由卵裂经囊胚期,知道原肠期形成外胚层和内胚层,当受精蛋产出体外时,由于外界气温较低,胚胎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发育停止,显然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时间较短,发育仅是初步的。
(二)孵化期中的胚胎发育在适宜的孵化条件下,基本停止发育的胚胎又开始发育。
到发育成雏鹅出壳为止的时间叫孵化期,鹅蛋的孵化期为31天,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主要依靠胚膜吸收蛋内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胚膜,气室和蛋壳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不断的新陈代谢,完成其发育过程。
鹅胚在孵化器内的发育,大致分为4个阶段。
1、内部器官发育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1—6天,现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很快形成中胚层,此后由这3个胚层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外胚层形成皮肤和羽毛,嘴,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内胚层形成消化道贺呼吸器官的上皮以及内分泌腺体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
循环系统结缔组织等。
2、外部器官形成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7—8天,胚胎脖颈伸长,翼,嘴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覆盖有绒毛,趾出现鳞片。
3、鹅胚逐渐生长阶段在孵化的第19—29天,由于蛋白全部被吸收利用,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尿囊及羊膜萎缩,卵黄囊吸入腹腔,呼吸转为肺呼吸,并出现琢壳。
4、出壳阶段鹅孵化的第30—31天,雏鹅纷纷破壳而出。
二、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第一天胚盘明显扩大,明区呈梨型或圆形,器官原基出现,胚盘出现原条,第二天出现血管,心脏形成并开始搏动。
第三天羊膜覆盖胚胎头部,可见到卵黄囊血管区,似樱桃状第四天头部明显向左侧方向弯曲,与身体垂直,尾芽形成第五天嘴、四肢、内脏和尿囊原基出现第六天肉眼可见到尿囊出现第七天胚体极度弯曲,初具鸟形第八天眼球大量沉积黑色素第九天出现口腔,尿囊明显增大第十天羽毛原基遍及头、背、胸、腹等部,尾部明显。
胚胎的肋骨、肝、肺、胃明显,四肢成形,趾间有蹼。
第十一天胸腔愈合第十二天背部出现绒毛,嘴形成第十三天嘴开始角质化第十四天尿囊在锐端合拢第十五天前肢形成翼,外耳道形成第十六天腹腔愈合第十八天全身覆盖绒毛,但头部尚不明显第二十天眼睑合闭,头开始移向右下翼第二十三天蛋白基本吞食完毕第二十五天蛋黄开始吸入腹腔,开始睁眼第二十八天蛋黄吸收完毕,开始琢壳第二十九天开始出雏第三十天大量出雏第三十一天出雏完毕三、胚膜的功能及胚胎的物质代谢羊膜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的营养和呼吸主要是靠胚膜完成,胚膜的发育对胚胎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胚膜包括以下4种(一)羊膜: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先覆盖胚胎头部,逐渐伸向胚体,然后包围整个胚胎,形成一个囊腔叫羊膜腔,羊膜内充满透明的羊水,羊水给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水分,起着保护胚胎,防止胚胎粘连,免受外界损伤和促进胚胎的运动等作用,羊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能把蛋白分解成氨基酸,为蛋白进入胚体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在孵化末期,羊水减少,羊膜贴覆于胚上,出壳后残留在壳膜上(二)卵黄囊膜:卵黄囊膜是最早形成的胚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到第10天几乎包围整个卵黄,卵黄囊膜上分布很多血管,形成卵黄囊血液循环,胚胎通过卵黄囊膜血管吸收卵黄的营养物质,并在早期经卵黄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雏鹅出壳前两天,卵黄囊膜随同未利用完的卵黄仪器被吸入腹腔,为出壳后的雏鹅的生长发育提供部分营养,在卵黄被利用完以后,卵黄囊膜收缩变小,最后在空肠和回肠的交界处留下一小突起。
(三)浆膜:浆膜也叫绒毛膜,紧贴在羊膜和卵黄囊膜的外面,浆膜和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期相互紧贴,由于尿囊膜的发育,把浆膜和羊膜、卵黄囊膜分离,并贴到蛋壳膜上与尿囊外层膜合在一起,浆膜透明,无血管,故难以见到单独的浆膜,浆膜可通过蛋壳膜为胚胎提供氧气,具有协助胚胎呼吸的功能。
(四)尿囊膜:鸟囊膜位于羊膜、卵黄囊膜之间,在孵化的第三天开始出现,以后迅速增大,至第15天时包围整个胚蛋的内容物,在尿囊膜接触蛋壳内壁继续发育的同时,与浆膜结合成尿囊绒毛膜贴于蛋壳,尿囊膜上有丰富的血管网,胚胎通过尿囊血液循环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和蛋壳的矿物质,并通过气室和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尿囊以尿囊柄与肠道连接,把胚胎的排泄物蓄积起来,因此,尿囊既是胚胎的营养和排泄器官,又是胚胎的呼吸器官,尿囊内充满尿囊液,使胚胎与壳膜分离,具有保护胚胎和润滑的作用,尿囊到孵化末期逐渐干枯,内储有黄白色含氨排出物,出壳后残留在蛋壳内,胚胎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在孵化的头两天,胚膜尚未形成,胚胎主要通过渗透方式直接利用蛋黄的葡萄糖,所需的氧气从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物质代谢极为简单,卵黄囊血液循环形成后,到第7天时,胚胎主要靠卵黄囊血管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在孵化的第9—28天时,胚胎代谢旺盛,增重迅速,靠卵黄囊血管继续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尿囊血管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以及蛋壳中的钙,胚胎对蛋白的利用日趋完全,分解产生尿素和尿酸,蛋白和蛋黄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大部分转化为胚胎组织,器官的主要成分,尿囊在蛋的锐端合拢后,胚胎大量利用脂肪并沉积体内脂肪,胚胎骨化日益旺盛,蛋壳的矿物质大部分被利用,由于物质代谢不断增强、胚胎产生大量体热,在孵化的28—29天时,蛋白用尽,尿囊枯萎,开始肺呼吸,胚胎靠卵黄囊吸收蛋黄的营养物质,这是脂肪代谢达到顶峰,胚胎产生的体热更多。
鹅蛋的孵化条件一、温度温度是鹅胚胎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对于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适宜的孵化温度是鹅胚胎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正确掌握和运用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孵化过程中给温标准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给温范围内灵活掌握运用,小型鹅种给温应稍低于中,大型鹅中,夏季室温较高时,孵化温度应低于冬,春季节等,虽然胚胎发育对孵化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超过给温范围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因为鹅胚对稍高于或低于适宜的范围是敏感的。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高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窄,危险性较大,如果胚蛋温度达到42℃,经2—3小时就可以造成胚胎的全部死亡,低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宽,危险性相对较小。
由于鹅蛋的脂肪含量和热量水平比鸡蛋,鸭蛋高,所以孵化温度应比鸡蛋,鸭蛋低,孵化初期,胚胎的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产热较少,又五体温调节能力,需要比较稳定和稍高的温度,以刺激糖类代谢,促进胚胎发育,温度过高,易使心脏和血管过度疲劳而出血,出现死亡现象,孵化中期,随着胚胎的发育,体内产热逐渐增加,孵化温度应适当降低,孵化后期,胚胎产生大量体热,这时可以利用胚胎的自温进行摊床孵化,如果在出雏前部降低孵化温度,就会妨碍体热的散发,聚积有害的代谢产物,致使胚胎死亡,孵化期内孵化温度总的要求是前高后低,在孵化的中,后期严防超温,立体孵化器常采用以下两种施温方案(一)恒温孵化(分批孵化)通常孵化期内有3—4批种蛋,充分利用胚胎的代谢作为热源,以满足不同胚龄种蛋对温度的需要,即可减少自温超温,又可节约能源,采取恒温孵化时,新老蛋的位置交错放置,这样老蛋多余的代谢热被新蛋吸收,解决了同一温度条件下新蛋温度偏低,老蛋温度偏高的矛盾,从而提高了孵化率,一般机内空气温度控制在37℃,这是在种蛋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孵化方法。
(二)变温孵化(整批入孵)适用于种蛋来单充足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孵化方法,由于鹅蛋较大,蛋内脂肪含量较高,在孵化的14—15天后,代谢热上升较快,如下调整孵化机内的温度,会出现机内局部超温而引起胚胎死亡,变温孵化时根据不同胚龄胚胎发育的情况,采取适宜的孵化温度,孵化第一天温度为39—39.5℃,第二天38.5—39℃,第三天38—38.5℃,第4—21天为37.8℃,22天以后转入摊床孵化。
二、湿度孵化器内,湿度对胚胎发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适宜的湿度可调节蛋内水分的蒸发,并与胚胎物质代谢有关(2)适宜的湿度可使胚蛋受热均匀(3)在出壳时湿度使蛋壳中的碳酸钙变为碳酸氢钙,蛋壳变脆,有利于雏鹅啄壳,破壳。
在孵化的不同阶段对湿度的要求不同,湿度控制的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
鹅蛋孵化的第1—9天胚胎要形成羊水,尿囊液,相对湿度可控制在60—65%,第10—26天为50—55%,第27—31天为使雏鹅出壳正常,防止绒毛与壳膜粘连,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0%K,若采用分批孵化。
孵化期内有不同胚龄的胚蛋,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出雏期间增加到65—70%,在孵化期间,无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胚胎衰弱,孵化率下降和雏鹅品质差等不良后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雏鹅腹部容积较大,湿度低,胚蛋水分蒸发过快,个体干小,同事还容易引起绒毛与壳膜粘连,出壳困难,孵化期内适宜的湿度能使胚蛋受热均匀,后期则有利于胚胎的散热,出雏期则有利于正常出壳。
三、通风换气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孵化过程中通风换气,可以不断提供胚胎需要的氧气,及时排出二氧化碳,还可以起到均匀机器温度,驱散余热等作用,早期的胚胎主要通过卵黄囊血管利用卵黄中的氧气,胚胎发育到中期,气体代谢是依靠尿囊,通过气孔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孵化后期,胚胎开始肺呼吸,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大量增加,若孵化机内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孵化率下降15%,如不及时改善通风换气,,畸形,死胚会急剧增加,在实践中,孵化期通风装置提供的新鲜空气远比实际需要量多,只要通风系统运转正常,正确控制进出气孔,一般不会发生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若采用整批孵化,在孵化前期可以不开或烧开通气孔,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再逐步加大或全部打开通气孔,通风与温度,湿度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大,温度不均匀,通风量过大,温度,湿度又不易保持,因此,应合理的调节通风换气量。
四、翻蛋在孵化期间,定时翻蛋可使胚胎受热均匀,防止胚胎与壳膜粘连,有利于胚胎发育,促进胚胎的运动,保持胎位正常,有利于出雏,机器孵化翻蛋的角度以达到90度为好,每2小时翻蛋1次,平箱孵化等传统的孵化方法没有转蛋装置,因种蛋平放,可用手工翻蛋,翻蛋角度为180度,同时应调整蛋筛的位置,可每天翻蛋6—8次,至少应达到4次。
五、凉蛋鹅蛋比鸡蛋大,在其单位重量的表面积相对较厚,其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加上鹅蛋脂肪含量高,孵化16—17天以后脂肪代谢能力增强,因此,产生的生理代谢热较多,在孵化后期必须采取凉蛋措施,才有助于胚胎及时散热,通常每天凉蛋2次,每次30—40分钟,少则15—20分钟,凉蛋时往往把蛋盘端出机器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