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许剑毅--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
许剑毅--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
服务业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 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不断进步,产业不断高级化升级而发展的。 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 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农业社会到 工业化、后工业化、高技术现代化社会,产业结构 从一、二、三,逐步变换到三、二、一,最终现代 服务业发展及占全部产业的比重,成为衡量社会文 明与进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尔 系数从居民家庭消费角度,服务业从社会发展角度 。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 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 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 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低收入发展中国 家也在40%以上。
服务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服务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 少、能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等特点,尤其是现代 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更具有高技术含量 、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个基本特征,这 些特征都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服务业是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2、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美日及 西方国家经济低迷,普遍低速增长或下降。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三个明显特点
• 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 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 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新 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 驱动
主要内容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服务业统计发展历史 我国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与任务目标 服务业统计重点领域的改革与突破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 长。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很多领域位居世界第一 。
• 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统计部门首先开始 运用三次产业概念,在统计手册和有关书籍中 采用此分类方法。
•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使三 次产业划分的方法得到广泛普及——《经济 进步的条件》。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 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规律性关系。
• 50年代后期起,三次产业分类方法逐渐成为 国际通用的重要分类和统计方法。
• 2、概念的国际推广:
• 1969年联合国统计组织向世界推荐《各类经济活 动的国际标准部门分类法》,依据三次产业的概念 ,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十类。
• 后经几次修订,逐步完善
• 1989年重新修订通过了新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包括17个大类,60个中类。
• 1992年3.0 2004年3.1 • 2011年(GB/T 4754—2011),是目前执行的。
•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 我国服务业已连续两年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 首次超过,2014年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 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加快,2014年第三 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 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 今年上半年达到49.5%。服务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 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必然趋势。
二、服务业发展历史
• 服务业发展历史 •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二、服务业发展历史
• 1、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第 三产业”概念,是在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 。
•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 费希尔首先明确提出三次产业划分的概念与标准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 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到 90 年代,服 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90 年代中期,世界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始终在 65%以上,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服 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70% ,如英国、美国、荷兰等。我国香港地区更是在 2001年就达到了88.3%。显而易见,服务业已经成 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新常态下发展服务业的特殊要义
•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工业大量产能过剩 和去库存。要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发展 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尤为重要,服务业正在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经济增长主要动 力将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这也是新 常态为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
• 4、苏东社会主义阵营(MPS):
• 最初不接受西方经济学界、统计学界三次产业划 分的概念。
• 70年代 :苏联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开始接受三次 产业观点。
• 80年代后期:苏联正式接受三次产业概念。
• 5、我国第三产业概念的提出
• 建国以来一直沿用苏联的MPS核算体系,按照物质 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划分社会活动部门。国民经济核 算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总产品。80年代初, 开始研究探索西方的SNA国民生产账户核算体系。
• 3、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念的互用
• 在理论和实践中,“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 念经常交互使用。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OECD)都是用农业(Agriculture)、工 业(Industry)和服务业(Service)的提法来 对经济活动的领域加以区分 。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与服务业( service sector)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讲法, 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可当作同义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