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第4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Dec .2008No .4 人体转喻化的认知特点王 敏(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 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考察利用人体概念化的转喻现象,发现人体转喻化是利用人的功能特征对其他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其特点为凸显人体的某种功能特征。
人体转喻化分为四类,其凸显的功能特征包括:某人体部位的动作、抽象智力功能、抽象情绪和心理功能,及人体部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体;转喻;功能特征作者简介:王敏(1979-),女,湖北钟祥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语义学。
一、引 言人体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的本身。
”(赵艳芳2001:6)根据人体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的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等”(沈家煊1994.4)。
卢卫中(2003.11)指出,人类的这一认知规律,决定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
对于人体隐喻进行研究的学者颇多,如王文斌(2001)、程淑贞(2002)、李树新(2004)、李瑛和文旭(2006)等。
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种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i m aginati on ),即把一些概念映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以想象为机制的隐喻和转喻是概念化的重要手段。
利用人体概念化的另一途径则为转喻。
对于人体的转喻化,学者论述不多。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考察人体概念化中转喻现象,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
二、转 喻Lakoff &Johns on (1980:36)认为转喻主要具有指代功能,即用一个物体代替另一个物体,同时还具有加强理解的作用(李瑛2006.3)。
Lakoff 又指出“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们常用易于理解和感知的事物的一个方面指代整个事物或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映射产生于同一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域”(1987:288)。
关于转喻和隐喻的区别,Ungerer &Sch m id 认为转喻涉及词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邻近关系(a relati on of contiguity ),而隐喻则是建立在相似性(si m ilarity )和类比(comparis on )之上(2000:115)。
Gibbs 强调隐喻和转喻必须区分开来(2001:36)。
虽然二者都涉及事物之间的映射,但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用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而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域,两事物之间的映射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中。
综上所述,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同一概念域中,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理解和指代功能。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邻近关系,其心理认知机制是凸显性。
李勇忠认为在认知过程中,某个概念域是多个次域组成的矩阵域(matrix domain )(2005.6)。
人体域也是一个矩阵域,是由诸多的次域组成的主域。
对人体特征进行范畴化认识的结果是,把人体分别从外部物理特征(包括形态特征、大小特征、空间特征、位置特征)以及功能特征(包括具体的动作特征、抽象智力特征、社会功能特征)多方面进行归类,从而形成组成人体域的诸多次域。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文旭,江晓红2001.4)为什么对人体要从外部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两方面去认识,这是因为“讨论指称意义的时候,直观现象和功能都是决定因素”(汪榕培2000:19)。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英语谚语荟萃》和《格71言英语900句》,义项的检索根据《英汉大词典》。
谚语和格言是熟语,是语言的精粹,智慧的火花。
与隐喻一样,一些传统的转喻已经固化,成为词义的一部分。
李瑛和文旭认为词典词汇义项是从许多语言现象中抽象、总结出来的概念,它们并不能穷尽细微差别的语境意义。
(2006.3)因而本文结合语境意义和词典词汇义项进行综合考察,发现人体转喻化是利用人的功能特征对其他事物进行概念化,其特点为凸显人体的某种功能特征。
人类认知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动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对人体功能认识。
人体功能特征包括人体的具体动作特征、抽象智力特征、社会功能特征等多方面。
所谓功能特征(The functi onal attributes)就是“那些事物针对特定的目所拥有的有用性”(those attributes that make things useful t o us f or particular pur poses.)(Lyons2000:89)。
人体转喻化过程中凸显的功能特征包括:某人体部位的动作、抽象智力功能、抽象情绪功能和人体部位重要性。
1.用人体器官本身代替人体器官所发出的动作行为([+T HE HUMAN BODY P ART ST ANDS F OR T HE ACTI V I TY+])①“hand”具有一些引申义如“contr ol”、“manage ment”和“ownershi p”,这些义项都来源于手发出的具体动作“hold”。
如:(1)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 w o in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2)Let not your left hand knowwhat your right hand does.右手干的事别让左手知道。
(3)Choose a wife rather by your ea rthan y our eye.选择妻子,多用耳朵,少用眼睛。
(4)Let not your tongue cut yourthr oat.不要让舌头割了喉咙。
例句(1)涉及转喻“HAND F OR CONTROL”,说明到手的东西才靠得住。
例句(2)涉及“HAND F OR ACTI O N”,意指做好事不要吹。
例句(3)涉及“E AR F OR HE AR I N G”和“EYE F OR SEE I N G”转喻机制———选择妻子,不能光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意指选择妻子,人品重于容貌。
例句(4)中转喻为“T ONG UE F OR SPE AKI N G”,意指祸从口出,言能丧命。
李勇忠认为这类现象的认知理据是转喻“I N STRUMENT F OR ACTI O N”(工具代行动),并指出有些人体词本为名词,有时作动词,名动转移(李勇忠2005.6)。
2.人体部位代替抽象智力功能([+THE HUMAN BODY P ART ST ANDS F OR THE ABSTRACT I N TE LLECT UAL F UNCTI O N+])Ungerer&Schm id概括人体转喻,如:“+ T HE T ONG UE ST ANDS F OR SPEECH+”或“+ T HE HAND ST ANDS F OR WR I TI N G+”,并指出这类转喻所体现的逻辑关系为因果关系。
(2001: 131)N ing Yu认为在中文表述中眼睛指代视力和鉴赏力。
(2004.36)“hand”有“能力”、“权力”“手艺”等义项,“eye”有“视力”、“鉴赏力”的义项,“head”有“智力”、“想象力”的义项,“ear”有“听力”的义项,“nose”有“嗅觉”、“觉察力”的义项,t ongue则有“口才”的义项。
(5)Kings have l ong hands.国王的手臂长。
(6)A good tongue is a goodweapon.伶牙俐齿是利器。
(7)A good surgeon must haveeagleπs eye,a lionπs heart,and a ladyπshand.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有鹰的眼,狮子的胆和女性的手。
(8)You cannot put old heads onyoung shoulders.幼者难具长者智。
例句(5)中,“手”喻指权力,说明皇权及四海,勿与帝王争;例句(6)中,“t ongue”指代口才;例句(7)中“眼”指代“眼力”,“手”指代“手艺”———这都是人体部位代替抽象智力功能,而“心”指代胆量,则是第三类转喻人体部位代替心理功能;例句(8)中,转喻机制为“HE AD F OR I N TE LL I GENCE”。
3.人体部位代替情绪或心理功能([+THE HUMAN BODY P ART ST ANDS F OR THE E MOTI O NAL AND ME NT AL F UNCTI O N+])81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总第24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心”和“heart”的用法。
“心”常常被当作思考和产生情绪的器官来使用。
Gottfried&Jow指出“heart”也常用于引申义,来反映不同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如“l ove”、“kindness”,消极的如“hatred”、“sadness”,如果在故事语体中就更为明显(2003.18)。
N ing Yu对中文表达情绪和情绪体验的语义分析表明,除了少数例外,多数指代外部器官的人体部位表示情绪时,都是源于转喻理据,植根于外部身体体验(2001.10)。
“heart”是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有“HE ART ST ANDS F ORE MOTI O N AND W I L L”的转喻。
(9)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 owf onder.小别胜新婚。
(10)Absence shar pens love,p resence strengthens it.分别令爱愈深,相处使情更浓。
(11)A happy hea rt makes abl oom ing visage.心情愉快,满面春风。
(12)V irtue dwells not in the tonguebut in the heart.美德不在舌头而在心。
例句(9)与例句(10)意义相似,其认知机制为“HE ART F OR LOVE”。
例句(11)中转喻为“HE ART F OR FEEL I N GS”。
而例句(12)中转喻为“HEART F OR ESSE NCE”,“T OUG UEF OR S URF ACE”。
4.人体部位代替人([+THE HUMAN BODY P ART ST ANDS F OR T HE PERS ON+])在此认知过程中,利用身体某部位来指代与身体部位有同样功能或同样重要地位的人。
通常是用人体部位来代替具有某项突出特征的人。
“人体词经过转喻化而得到的称呼语有两类,即一般称呼语和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