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一系列酸雾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
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
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
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
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
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
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
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一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
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
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
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
它已经走火
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
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0.2—0.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一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
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
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一片汪洋泽国。
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
“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
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仅次于美国。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一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
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一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