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关幼儿园《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模式》PPT课件
机关幼儿园《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模式》PPT课件
• 3. 分组讨论:怎样帮助生病的小朋友? • 4. 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加相应的小组活 动。 • (1)幼儿口述,教师代笔,共同给病人写一封问候信,送上 大家的祝福。 • (2)把自己想与病人说的话录音,通过录音带把问候和快乐 传递给病人。 • (3)为病人制作一些有趣的小礼品,祝他早日康复。 • 5. 教师把写好的信读给幼儿听,并让幼儿听录音、看礼品,对 孩子们的每一种“关心”予以表扬和鼓励。 • 6. 活动结束,推举一名幼儿代表随有关教师把信、录音带、小 礼品转送给生病的小朋友。
• 评 析
• 利用现实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本活动 的最大特色。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在身临其境中获得关于邮局的感性经验。在参观 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 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例如,鼓励 幼儿主动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动地看一看、问一 问、听一听、做一做,这既培养了幼儿大胆与成 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得到了提高,激发起对邮局工作人员劳动的尊敬 之情。这样的活动,将给幼儿留下深刻、美好的 回忆。
• 第二环节:实地观察。 •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村子里或小街上散步,观察人们的社会生 活,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看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和交 往。在参观活动中,教师带幼儿到达参观地点后要重新整队, 让幼儿有一个整齐、精神的面貌,再次提出有关的参观要求。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向接待者问好;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带 着问题参观,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可先参观该 单位的全貌,再有所侧重地分别观察。教师和接待人员可作简 单的介绍。
•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 境,让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 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 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 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 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 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 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 4. 参观结束,组织幼儿返园后讨论,增强 幼儿对邮递员的尊敬之情。 • 教师:邮局里有那么多信件、报刊、杂志 都需要邮递员来送,他们不管刮风下雨还 是烈日炎炎,都坚持送信、送报,他们很 辛苦,他们的工作也很重要。
•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 班.虞永平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第3版第87页。
• 实际行动是组织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 老师进行交流,再由幼儿或教师小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的关心话语或将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在这一步骤中,教 师是指挥,幼儿是主体。
• 教师指挥幼儿操练,要注意操练的实效性,力求形式多样。 • ①应用性操练: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幼儿抒发感情、作 出积极行为的情境,让幼儿实际做一遍。例如在“关心生病的 小朋友”活动中,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 加相应的小组活动。 • ②表演性练习:表演性练习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 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 等,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 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 中体验不同的情感。
• 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 1. 教学目标 • 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 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 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 题的办法。
• (1)创设情境 • 情境创设应力求真实、生动、有人有景,可以用电 化教具配合,也可以用画板或口技代替。场景布置 及道具应尽量简单,化装只要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 特点,能使幼儿看懂就行。如需幼儿扮演角色,应 先物色人选,组织排练。活动开始时,教师要用语 言向幼儿介绍场景(什么地方)、角色和主演者, 以引起幼儿观看表演的兴趣,并向幼儿交代任务, 提醒他们仔细观看表演者的表情、动作,记住表演 内容,以便在观看后讨论。
• (2)表 演 • 为了使全体幼儿都看清楚表演内容,表演者要面向全体幼儿, 表演速度适中;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 • (3)讨论明理 • 观看表演后,教师应围绕活动目标有重点地提问,引导幼儿讨 论评价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发某种情感,提出今后行为的选 择建议,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讨论时,教师 要尊重幼儿,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幼儿自己 的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小组合 作形式,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甚至展开争论。在应得出一致 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取得一致,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一定 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幼儿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鼓励创 新。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模式
• 一、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 1. 教学目标 • 让幼儿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扩大眼界,丰富感性经 验,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热爱 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 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 • 2. 程序和策略 •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 参观散步出发之前,教师要以简短的谈话启发幼儿 活动的愿望,要告知幼儿参观游览、散步的地点、 内容和注意事项。
• 参观邮局(中班)
• 活动目标 • 1. 让幼儿知道邮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 实际操作,帮助幼儿了解寄信的过程。 • 2. 初步培养幼儿热爱、尊敬邮递员的情感。 • 活动准备 • 1. 联系好参观的地点并确定参观路线。 • 2. 准备好报纸、杂志、信等实物。 • 3. 幼儿每人画好一张画作为信。 • 4. 幼儿看操作材料“参观邮局”。
• 他还将现实中崇尚死记硬背的学习称为“外在学习”,说 学生会像“黑猩猩对拨弄者的技巧作出反应那样对分数和 考试作出反应”。 • 马斯洛指出,生活必须有意义,不断的高峰体验是通往自 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活只有无休止的痛苦和烦恼, 死的愿望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 他还设问: 幼儿园教育能够做些什么来对抗死的愿望, 小学一年级能够做些什么来增强生的愿望呢?也许他们能 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孩子得到一种成就感。他认为,通 过给孩子以尽可能多的自由,以发挥其创造性;通过让儿 童帮助其他更幼弱的孩子完成某事等,都可以得到内在的 满足,获得高峰体验,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发展。
• 活动过程
• 1. 组织幼儿谈话,引发幼儿对邮局的兴趣。 • (1)出示报纸、杂志、信等实物,启发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是谁送来的?邮递员的工作单位在哪儿? • (2)提出参观的要求。要求幼儿参观时保持安静, 仔细看邮局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 2. 带领幼儿参观邮局。 • (1)到邮局前引导幼儿观察邮局建筑物的颜色,提 醒幼儿要安静地进去,小声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 • (2)带领幼儿依次参观盖邮戳及分拣信件、卖邮票、 买杂志、寄包裹、汇款的场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顾 客在这里做些什么,邮局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 • (3)组织幼儿讨论邮局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让 幼儿知道邮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许多 方便。
•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分析 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 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 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 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 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 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练习, 使所学新知逐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他为什么哭”的最后 一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扮演“哭的人”与 “关心者”,幼儿在表演中抒发了关心他人的 情感,体验关心他人的行为。
• 3. 教学范例及评析 • 关心生病的小朋友(大班) • 活动目标 • 体验生病的小朋友的情绪、情感,学习用各种方 式关心、帮助生病的同伴。 • 活动准备 • 录音机、空白磁带、信笺、笔、制作礼品的材料 等。
• 活动过程 • 1. 引出情境。 • (1)用“点名”的方法让幼儿意识到某个 小朋友缺席。 • (2)请幼儿猜测小朋友缺席的原因。 • (3)此时,事先安排好的一位教师来班告 知小朋友因病请假一周的消息。
• 2. 启发提问。 • (1)你生病时是怎么样的?心里会感到怎 么样?会想些什么?为什么? • (2)现在小朋友生病在家,他心里会怎么 样? • (3)人在生病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 要组织好这一环节,教师还应注意: • (1)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参 观的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要求,与参观单位联系,有必 要时应指导接待人员写好讲话稿等等。 • (2)参观过程中,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看看、想 想;还要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所见的人和事; 允许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解答或引导 幼儿仔细观察与寻找问题的答案。 • (3)参观时间不宜太长,防止幼儿过度疲劳,产生 厌倦情绪。
• 评 析 • 该活动改变了品德教育流于说教的方式,巧妙地运用移情 训练法引导幼儿结合实际生活事件设身处地地体会生病的 同伴的心情,为生病的同伴着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点 名方式让幼儿知道某个同伴因生病没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 并用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或想像生病时的心 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去体 验特定的社会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 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 础上,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写信、送礼品、说安慰话等具体 行动来关心生病的同伴。最后,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方法, 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 情景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 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 1. 教学目标 •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 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 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 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 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
• 2. 程序和策略 •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 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 • 情感激发也叫认知提示,指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 织幼儿通过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 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 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 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 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 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 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 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 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