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责任要件分析课程:民商事审判方法任课教师:********班级:2015级法律硕士班学号:**********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责任要件分析摘要:本文将从要件实事理论出发,对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责任进行分析。
产品责任中生产者责任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在这些法律规定中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更加完善,也更加突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本文将主要分析《侵权责任法》第五章中有关生产者责任的相关规定。
关键词:生产者责任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要件一、《侵权责任法》第五章产品责任中有关生产者责任的分析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产品要件首先,必须是用于销售的产品;其次,必须是已经投入流通的产品;再次,应该具备一定的物理形态;最后,要求经过一定的人工处理。
2.缺陷的含义缺陷是一种不合理的危险,这种危险危及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于缺陷的判断要有一定的标准。
3.缺陷的判断标准对缺陷判断的一般标准:在产品的一般用途的情况下发生损害,以正常的使用方式使用,考虑产品的结构,原材料的内在特征,在合理的使用期限内使用发生了损害,均应视为该产品存在缺陷。
对于产品缺陷的规定除了一般标准外,还存在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产品缺陷的标准在于,该产品是否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标准,这包括设计上、原材料上、制作上、指示上是否存在缺陷。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这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何为产品存在缺陷:产品在通常情况下是指通过生产制造出来的供人们使用和消费的物品,产品的两个特征是已经生产出来并且已经成为商品;至于缺陷是指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或者不符合法定标准。
在本条中的责任主体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销售者,赋予权利人选择性的请求权。
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赔偿后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追偿,在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适用的为过错责任原则。
对于产品存在缺陷致人损害赔偿范围应根据人身和财产的划分有所不同,造成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死亡赔偿金等多个方面;造成财产损失的赔偿范围包括直接财产损失与间接财产损失。
在诉讼时效方面,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赔偿请求权为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但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除外。
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本条是关于生产者、销售者对存在过错的第三人追偿的规定,这在保证受害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产者与销售者的合法权益,在此处对于过错的承担适用的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
在本条中生产者的责任在于应受害者的请求赔偿其损失,而另一个方面,生产者在赔偿后可以向有过错的运输者、仓储这追偿。
从这一层面看,在生产者和运输者、仓储这之间就存在着举证责任的问题。
生产者应当证明自己的产品没有缺陷,以及运输者、仓储者存在过错(故意或过失)。
第四十五条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本条适用的条件产品存在缺陷,并存在危害他人人身和财产的风险,权利人应当证明相对人存在过错,并且其产品确实存在危及其人身或财产安全的隐患。
对于此条在诉讼时效内应按照侵权请求权来处理,超出时效应按照绝对权请求权来处理。
第四十六条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
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这里主要规定了有关生产者、销售者在售后的警示与召回义务。
警示义务即生产者、销售者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已出卖的产品存在危险时的警示义务,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生产者召回不合格产品的一种补救措施。
此处受害人应对产品存在缺陷,产品提供者在发现或应当发现产品存在缺陷而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加以证明。
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所谓惩罚性赔偿,是指对行为人的恶意行为进行惩罚,使其支付超过被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
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为:产品责任案件,以造成受害人死亡、健康严重损害为前提,侵权人存在故意。
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的确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确定,法律对此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在惩罚性赔偿方面,原告的举证责任相对较重,不但要证明产品存在缺陷,自身受到损害,因果关系,还要证明被告存在过错。
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生产者应该承担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生产者承担责任的要件有三,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损害与产品缺陷存在因果关系。
者里不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存在过错,因为在实际诉讼中,消费者很难证明生产者存在过错,侵权责任法的这一规定,意在减轻消费者的证明责任,从而更好的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生产者责任的要件分析在此生产者的抗辩事由可以是前提事实,即该商品不是其生产,或直接否认,产品不存在缺陷,或缺陷不是其造成的。
如果生产者不能证明,将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不利后果。
对于产品未投入流通能否成为抗辩事由,与民法通则不同,侵权责任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从此不难看出,侵权责任法不要求该产品一定投入到流通领域。
产品责任,消费者除了可以要求物质赔偿,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这符合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的立法精神,这限于人身权受到损害的情形。
三、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寒山”牌冰啤爆炸伤人赔偿案2007年7月25日,原告张会婷之子赵鹏在被告魏梁照经营的“一分利”商店购买了被告寒山啤酒公司生产的“寒山”牌冰啤四瓶,当日饮用三瓶,剩余一瓶放置于室内墙角。
同年7月27日,放置在墙角的啤酒发生自爆,将原告张会婷右眼炸伤,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右眼球破裂”。
事故发生后,其先后在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
因其所受伤害系被告寒山啤酒公司生产的啤酒存在质量缺陷所致,故应由二被告对其所受伤害进行赔偿。
后因赔偿事宜协商未果,为此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二被告赔偿各项费用共计205,004元。
被告寒山啤酒公司辩称:原告张会婷所诉不实。
1、其公司存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是经过检查后投入市场的,是合格新产品;2、本案所涉的啤酒瓶不会发生自爆,经鉴定,该啤酒瓶破碎原因系外力所致;3、原告因受伤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均与其公司无关,请求法院驳回原告对其公司的诉请。
被告魏梁照辩称:啤酒是由被告寒山啤酒公司生产的,该事故与其无关,其不应承担责任。
本案中争议焦点为:1、涉案啤酒瓶有无质量缺陷,如有缺陷,原告张会婷所受人身伤害与该缺陷之间有无因果关系;2、原告张会婷要求二被告赔偿各项损失共计205,004元有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围绕本案争议焦点,原告认为:被告寒山啤酒公司生产的啤酒存在质量缺陷是爆炸发生的原因,虽鉴定结论载明爆炸系因外力作用形成,但其鉴定仅鉴定啤酒瓶汽泡、厚度等几项不重要的标准,而啤酒瓶的质量标准包括内、外耐压力和抗冲击力等数十项质量标准,尤其是耐内压力、耐外压力、抗冲力、抗震等标准没有鉴定,不能证明涉案啤酒瓶本身无质量缺陷。
根据国家标准,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年限为两年,本案啤酒瓶已使用五年有余,存在危害人身安全的隐患,如被告寒山啤酒公司不能举证证明其生产的产品不存在质量缺陷,则应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
原告提交了相应证据。
被告寒山啤酒公司质证认为,被告魏梁照的质证意见与被告寒山啤酒公司一致。
被告寒山啤酒公司认为,其公司的产品并无任何质量缺陷,原告张会婷所受伤害与其公司生产的产品无因果关系,其公司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关于回收使用年限的问题,仅有建议性规定,而不是强制性规定,其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该公司提交的抗辩证据有: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一份、保持注册证书一份、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份,证明其公司采用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的产品符合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的生产许可条件,不存在质量缺陷;2、司鉴中心(2008)微鉴字第30号鉴定书及补充函一份,证明涉案啤酒瓶爆炸系外力原因所致,气泡、厚度、光洁面等符合国家标准,无质量缺陷,其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3、国家食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出具的200603-4检验报告、200802-17检验报告各一份,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出具的SY2008020777检验报告一份,许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200720512号检验报告一份,安阳市质量技术监督测试中心出具的GC090007号检验报告一份,该组证据证明根据国家质检机构、省质检机构及兄弟城市检验机构检验结果,均可得出一个结论,其公司产品质量合格。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属于因产品质量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
产品缺陷侵权是一种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特殊侵权行为,即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因制造、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害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这种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一是产品有缺陷,二是人身、财产遭受损害,三是损害与产品缺陷存在因果关系。
在本案中,缺陷产品的判断是个关键性问题。
《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实践中,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仍因不合理危险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该类产品是否属于缺陷产品,我国法律无明确规定,但通过解读立法本意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法》所指的“缺陷”的核心是存在不合理危险,即产品存在着明显的或潜在的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
有关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是产品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而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则是更高的要求,如果产品由于其存在着不合理危险并对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即使它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该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以此来免责。
本案涉案啤酒瓶虽经鉴定爆裂原因是因外力作用形成,且在气泡、结石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但其他项目例如耐内压力、耐抗震性、耐冲击等已不可检测,且该啤酒瓶使用年限达五年之久,根据我国制定的啤酒瓶生产标准,国家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年限是两年,该规定虽不是强制性规定,但涉案啤酒瓶生产于2002年,使用时间已远超出建议使用年限,且包装方式采用塑料纸包装,不符合啤酒瓶国家标准中关于包装的规定(即托盘或者纸箱包装),极易在运输、仓储、买卖的过程中发生摩擦,导致瓶身产生划痕,使酒瓶耐内压力降低,产生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