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贵州(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贵州(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3)第三章规划结构和土地使用规划 (4)第四章土地使用规划控制 (5)第五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7)第六章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8)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9)第八章建筑规划控制 (14)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 (16)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 19第十一章河流水系规划控制.. (20)第十二章场地竖向控制 (21)第十三章地下空间规划控制 (22)第十四章城市设计引导 (23)第十五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控制 (25)第十六章环保工程规划 (29)第十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30)第十八章规划管理单元划分与容量指标控制 (32)第十九章规划实施 (33)第二十章附则 (34)附录 (35)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了应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要求以及区域发展的需求,贵州(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新标准和新环境进行修编,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为该区建设提供立法依据,特修编《贵州(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原则本规划遵循区域整体发展原则、生态保护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节约与集约发展原则、控制性与引导性原则、可操作性与弹性的原则,切实解决职教城乡愁校区发展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2002);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8)《清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9)《贵州(清镇)职教城总体规划(2014-2020年)》;10)《清镇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红枫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12)《贵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2014年)》;13)国家及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

第4条规划范围职教城乡愁校区位于清镇市中心城区西部,东临老马河、西至307省道、南抵滨湖大道、北至云站北路,总用地面积约47.48平方公里(4747.98公顷)。

第5条强制性内容文本中以“楷体_GB2312”字体表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第6条规划目标创新职业教育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品质,搭建职业教育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宜居职教城。

推动校企合作,大力发展商务商贸、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产教城互动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与自然和谐、丰富、有趣的景观和空间。

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结合相关专业设置观光农业及都市农业等项目,打造充满人文活力的田园风光。

有效发挥土地效益,功能布局适合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在近期能掌握发展机遇,远期能实现整体发展目标。

第7条功能定位规划将基地建设成为以职教实训为主导,以休闲旅游、现代综合服务为特色的教城互动、产教互动的多元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功能区。

第8条发展规模规划人口规模为18万人(其中学生10万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46.86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9.27平方米/人。

第三章规划结构和土地使用规划第9条规划结构规划结构为“一核三轴五片区”。

“一核”:即依托燕尾水库打造生态景观核心;“三轴”:即沿龙凤大道的职教核心轴、沿潜龙大道的城市发展轴、沿老马河的百花生态轴;“五片区”:即休闲居住片区、职教综合片区、燕尾旅游片区、实训创新片区和生态休闲片区。

第10条用地布局根据职教城未来发展的需求,规划用地以教育科研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主,并结合现状建设条件、交通条件及基地发展需要布置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各规划用地情况见附表2《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76.4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17%,其中二类居住用地(R2)216.39公顷,住商混合用地(RB)60.03公顷。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共有六个中类,总用地面积424.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4.07%。

(1)行政办公用地(A1)0.81公顷,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位于廻龙大道与鲤鱼路交叉口东北侧。

(2)文化设施用地(A2)1.66公顷,位于规划三路东侧。

(3)教育科研用地(A3)585.48公顷,包括职业教育用地(即中等专业学校用地)、中小学用地和科研用地。

职业教育用地主要位于云站中路以西、龙凤大道以南及纵九路以西区域,总用地面积为369.40公顷;中小学用地根据住区人口规模和贵阳市相关规范配置,总用地面积为34.70公顷;实训用地(即科研用地)主要位于龙凤大道南侧,总用地面积为11.67公顷。

(4)医疗卫生用地(A5)4.54公顷,新建一处医疗服务设施。

(5)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1.42公顷,规划建设一处社会福利院。

(6)宗教用地(A9)0.66公顷,保留观音阁。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163.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9%。

其中商业用地(B1)80.26公顷,娱乐康体用地(B3)18.41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B4)2.38公顷,商住混合用地(BR)62.18公顷。

4、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225.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06%。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S1)219.41公顷,交通场站用地(S4)5.80公顷。

5、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4.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7%。

其中供应设施用地(U1)3.75公顷,环境设施用地(U2)0.52公顷,安全设施用地(U3)0.39公顷。

6、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152.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23%。

其中公园绿地(G1)98.82公顷,防护绿地(G2)53.34公顷。

第四章土地使用规划控制第11条用地性质分类一般原则本规划涉及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代码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主,为适应用地的不确定性,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增加住商混合用地(RB)和商住混合用地(BR)。

用地使用功能分类详见土地使用规划图,各类用地面积构成详见附表2《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第12条地块使用性质兼容性规定1.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按图纸标定的性质进行控制。

2.为促进土地复合高效使用,保障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附表3执行。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3规定范围的,必须先提出调整申请,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改变地块使用性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不得对相邻地块及自然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2)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环境、质量建设目标失控;3)不得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如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4)不得擅自侵占城市绿地、公用设施用地和非盈利性的公益设施用地;5)规划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用设施用地不得改变其用地性质,如确需变更,应征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并对规划进行调整。

3.附表3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组织论证确定其适建性。

第13条开发建设容量控制本规划所规定的开发强度等计算标准遵循《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4年)》中的规定。

规划范围内所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均为上限,不得超过表4-1的规定。

地块内绿地率不得小于表中规定的绿地率,给定值为下限。

表4-1 各类用地开发强度总体控制表注:在进行棚户区、旧城改造时,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由城乡主管部门具体确定。

第14条容积率控制本规划对地块整体容积率按以下要求控制:住宅建筑:低层(1~3层)容积率介于1.0~1.2之间,多层Ⅰ类(4~6层)容积率介于1.3~1.6之间,多层Ⅱ类(7~9层)容积率介于1.7~2.1之间,高层Ⅰ类(10~18层)容积率不介于2.2~2.8之间,高层Ⅱ类(19层~26层)容积率介于2.9~3.1之间。

公共建筑:办公类建筑多层不大于1.2;商业类建筑多层不大于1.5,高层不大于3.5;文化、职业教育、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地块的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8-1.5。

第15条建筑密度控制本规划对地块整体建筑密度按以下要求控制:住宅建筑:低层(1~3层)建筑密度不大于43%,多层Ⅰ类(4~6层)不大于32%,多层Ⅱ类(7~9层)不大于30%,高层Ⅰ类(10层~18层)不大于22%,高层Ⅱ类(19层~26层)不大于22%。

公共建筑:办公类建筑多层不大于30%;商业类建筑多层不大于35%,高层不大于30%;其他公共设施(含文化、医疗及其他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建筑密度介于25—30%。

第16条绿地率控制本规划对地块整体绿地率按以下要求控制:本规划对地块整体绿地率按以下要求控制:住宅建筑:低层(1~3层)绿地率不小于25%,多层Ⅰ类(4~6层)不小于30%,多层Ⅱ类(7~9层)不小于30%,高层Ⅰ类(10层~18层)不小于35%,高层Ⅱ类(19层~26层)不小于35%。

行政办公绿地率不少于35%;文化、娱乐、宾馆绿地率不少于35%;学校、医院、疗养院、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绿地率不少于35%;其他工程建设项目绿地率不少于25%。

第17条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1、在符合日照、消防、交通、卫生等相关规定和本规划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在其用地范围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向建设单位进行建筑面积或容积率奖励。

2、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相关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地块核定建筑面积的25%。

3、提供底层或平台作为公共空间的,在建筑密度不变,不影响周围建筑日照间距及后退距离规定的前提下,其容积率允许适当提高,具体提高值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定。

第五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第18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廻龙大道与鲤鱼路交叉口东北侧设置交警大队行政办公用地一处,用地面积0.81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