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民生繁荣农村文化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
民生不仅指满足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即文化民生。
在我国,“民生文化”作为满足人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等民生文化内容,已写进2009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
在发展文化民生问题上,党和政府将重点放在农村文化建设上。
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民生文化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农民的思想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在逐步走上富裕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从总体上看,不少地方和政府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很多地方文化系统机构建设滞后,县城两馆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
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很多地方不乏优秀的农民艺术家,但由于得不到乡镇村领导的重视,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团体等均受到诸多限制。
在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担当起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积极帮助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不理不踩,或仅流于口头和表面,应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财力上支持。
政府出面组织会极大地鼓舞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强村民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条件。
按国家规定,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县城要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要有文化站,这属于公益文化事业,是国家的规定动作。
但多年来,由于我们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等情况。
调研中农民反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匮乏,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薄弱的现状十分严重,特别是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导致农民的很多文化活动开展不了。
从我县实际看,农村文化站几乎是普及了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绝大多数乡镇农村拥有村级文化广场的村子不到省村子的1/5,其他如村级图书室、文化娱乐设施等更是凤毛麟角和形同虚设。
很多农民群众不得不自发组织文娱活动,例如晚上自发组织扭秧歌、唱歌、跳舞等等。
但就是这种自发的农民娱乐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以及使用村委会电费问题,不得不经常中断。
很多村子即使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但是因为缺少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农民文化生活,不能按时按需投放使用,许多文化设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农村文化生活投入的资金保障制度。
乡镇、村一级的基层领导,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按比例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集图书阅览、科技培训、宣传教育、影视播放、文艺演出、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让农民闲暇时间有所去。
同时多组织农业技术、文化生活培训,购置文体器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教育经费有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
三、不断加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物质民生问题有所改善,精神文化民生缺位。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的增收有了明显的效果,其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形式十分单调。
农忙时节,村民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其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形式是串门聊天和看电视;农闲的时候,一些村民忙于打工赚钱,而另一些人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克牌消磨时光,且多数带有赌博的性质。
根据调查,农民在农闲时间“看电视”的比例高达87%,“串门聊天”的比例达20%;“打牌、搓麻将”的比例达25%,而参加文体活动的比例只有5%。
其中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最为贫乏,42%的农村老年妇女把“烧香拜佛”当作精神支柱,其余时间都从事家务劳动,几无精神文化可言。
目前,农村的其它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赶集、“文化下乡”,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都十分有限,一些偏远村落甚至没有。
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和单调,这种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撑。
政府应该有专项投入,帮助各个村建立文化广场和文化设施,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给各个村子提供专项经费开展文化活动。
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投入的同时,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拨扶、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完善的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有组织地引导农村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创新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农民不是往日的农民,他们不单单只是在把所有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同样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
许多人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希望在休息的时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如扭秧歌、跳健身舞、唱唱歌;有的希望村里能组织歌咏比赛;有的想参加一些养生、育儿等的培训讲座;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走出村子,欣赏和体会异地风光、名胜古迹,参加旅游活动等。
因此,关注民生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的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农村民生文化的生存环境没有保障。
这主要表现在民生文化的基础传统文化受冲击严重,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如今,在广大农村传统优秀文化演出十分鲜见,这与通俗歌星演唱会和一些从事色情表演的大棚演出团组的异常火爆形成强烈对比。
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村文化积淀厚重,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傩戏、炎帝文化、神农社、古村落、独角戏、卡梆舞、沙溪唢呐、“打鼓锄茶”等特色民间文化浓郁,必须认真挖掘和打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发扬存在一个矛盾问题,很多地方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同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
应该通过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各地突破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各地镇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利用节假日、农闲等时间和庙会、集市等场所,举办歌咏会、文化演出、戏曲表演等形式,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将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之中。
五、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靠一支支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的农村文化队伍。
许多地方乡镇为了配合搞好政府的各项农村中心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个个不得不身兼数职,久而久之,文化站干部就成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万金油”,即使想干好工作,努力繁荣农村文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都是半路出家,无一受过专门学校的培训。
同时,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以及编制的制约,长期以来也无法吸收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文化站当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因事业经费紧、经济待遇相对较差,总是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普遍存在,势必影响到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同时看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难以丰富,还表现在许多农村技能文化教育缺位,无法满足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下。
而目前,现代农业已经替代传统农业,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速度很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民原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明显感觉现有的知识不够用,迫切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学习,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
在调研中发现,农民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从业知识,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的能力。
很多农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大事、国家惠农政策,增强法律知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甚至身体健康保健知识等。
他们强烈希望乡和村里能成立农民夜校或举办农业培训班,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生活知识;成立乡级图书馆,通过报刊、书籍多了解一些致富途径。
可是,当前我国农村针对农民的专业文化需要的培训学习活动很少,技能文化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农民的这种需要普遍得不到满足。
如此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重视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
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大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注意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