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潘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

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3篇: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我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我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我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

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

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

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我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

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

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

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

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

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交友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一样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曾国藩一之道。

他的养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

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此二语。

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5篇: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

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刻来看也十分具有进取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修身养德。

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

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

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

恒,指的有恒心,活会收获很多欢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6篇: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