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
在景区粗放开发阶段,旅游景区缺乏科学、规范的旅 游开发规划,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对旅游资源深层次 研究、评价和开发不够,很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仅仅 停留在象形阶段。 (二) 规划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避免 了景区的无序发展。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已作为一种宏观 管理手段在有效运作。景区在开发、规划和经营管理的过 程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只注重经济目标的 实现,而是把景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三者效益 的最优化放到了主要位置,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社会 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风景旅游区的形象建设和市场营销、 对外宣传已成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争议
1998四川省万贯集团与政府签定协议,获 得碧峰峡的开发经营权,1999年碧峰峡开始接 待游客,取得巨大成功,并打造了“碧峰峡模 式”。随后各地方纷纷效仿,出现景区经营权 转让热潮。如果说景区上市是对景区开发与经 营管理的尝试性改革,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则是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也引发较前者更为广 泛的争议。
存在旅游资源保护上的风险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景区经营上存在风险
第三节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的争议
一、旅游景区公司上市的争议 旅游景区公司上市以1996年8月张家界上市 为标志,其后两年间,先后有泰山旅游、黄山 旅游、峨眉山和京西旅游上市,由此引发了针 对旅游景区能否上市问题的激烈争论。自1998 年1月京西旅游上市后,旅游景区类公司的上 市被禁止,使得分别以兵马俑、岳阳楼和黄鹤 楼等景区(点)为经营主体的几家旅游景区公 司上市计划流产。
1.景区类型创新 随着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性和参与性方向发展,旅游活 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扩大到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 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等等。为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 景区的类型也不断创新,如乡村旅游区、农业观光区、工 业游览区、节事活动游览区、中心游憩区等。
景区产品创新 景区的新型旅游产品有: (1)满足游客健康需求的健康旅游产品,包括体育旅游,如 滑雪旅游; (2)满足游客发展需要的业务旅游产品,如修学旅游、工业 旅游、农业旅游、学艺旅游、科学旅游、考察旅游等。 (3)满足游客享受需要的旅游产品,如美食旅游,豪华游艇 旅游等。 (4)刺激旅游产品如探险旅游、海底旅游、沙漠旅游等; (5)体现游客环保意识的替代性旅游,包括生态旅游、自然 旅游、社区旅游等。
(一)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背景
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旅游市场迅速扩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许多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重 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受地方财力的影响,旅游开发面临着 严重的资金问题。为了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方先后出台相 关政策,如《旅游条例》等,鼓励招商引资,其中普遍包括可以将 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条款。
三
市场定位泛化
在我国,景区开发一般对应的都是大众市场,但 对大众市场的分层研究做得还不够,市场定位泛化现 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经营绩效。随着市场的进一步 发育,市场的分层定位越来越重要。 市场定位的实质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树 立景区的形象,明确其潜在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积 聚景区的优势和特点,将本景区与其他竞争对象区别 开来,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 旅游景区开发要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市场为导 向,不能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应首先研究 市场。
(二)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实现形式及特点
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民 营企业、国有企业或股份制上市公司以委托经 营、承包租赁等方式获得景区40-70年的独家 开发和经营权。 景区经营权转让在实现过程中表现出以下 特点: (1)在明确旅游景区国家所有的过程中,将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 (2)由政府授权,独家企业实行垄断性开发 经营。 (3)政府统一规划、企业长期经营。
(二) 旅游景区开发和经营主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者由于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使,另一方 面,自身素质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也成为 旅游景区的另一个污染源。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 忽视文化内涵,景区资源品位遭破坏。旅游景区开发者由于自 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影响了景区 资源的品位。 2、过度建设,景区环境遭破坏。在景区内进行过多的公路、管道、 电缆、索道、水库、宾馆、电力、通讯线路等工程的建设,破坏了 景区环境,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随意排放垃圾,景区环境遭污染和破坏。景区缺乏旅游环境检测 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采用原始的方式,就近排放,导 致景区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第二节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据初步统计, 我国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12个,我国旅游景区名义上 属于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 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 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 (二)行政事业性管理,产权主体缺位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上都属于行政事业性管理,景区 的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归同一行政部门所有, 形成实际上的产权主体缺位。
四
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的认识误区
(一)“低投入、高产出” 1990年以后,我国旅游业的投资重点转移到旅游资源 开发方面,由于对“低投入、高产出”的绝对认识,许 多景区盲目开发建设现象严重,首先表现为人造景观开 发热,许多地区在近距离内建起雷同的宫、园、城,致 使数百万投资无法收回。其次是度假区的修建,自1992 年国务院批准11处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计划后,各地 又争先恐后地安排了本地度假区的开发,结果由于市场 定位失误,在加上管理技术和水平落后,导致景区经营 失败。
(三)旅游景区上市公司经营现状
旅游景区上市公司自1996年始,先后张家界、泰山旅 游、黄山旅游、峨眉山和京西旅游等五家。 其中泰山旅 游已于2001年改名为山东浪潮齐鲁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 司,退出旅游景区经营,成为提供计算机应用服务的高 科技公司。京西旅游上市之初的主营业务为灵山、妙峰 山、潭柘寺、戒台寺、永定河等经营权,而自2000年开 始,不断进行资产剥离、重组和收购,战略重心逐步转 向高新技术产业。 张家界 1996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当 初的主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2000年度,公司出现巨额 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1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对 公司股票实施了特别处理。从黄山旅游1999年以来的发 展,可以发现黄山旅游整体业绩是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三阶段 一、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三个阶段 综观全国,旅游景区在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粗放开发阶段、规划开发阶段和创新 开发阶段。 1. 粗放开发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当时国内旅游 市场也逐步兴起。很多旅游景点游客密度增长过快,老景点 人满为患,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我国 的旅游形象。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突破了重保护轻开发的 传统观念,进入了开发阶段,但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景观、人 文历史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粗放式开发。
(三) 创新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旅游者逐渐成熟,人们对旅 游的选择已不再满足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观光产 品,旅游活动形式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 逐步演变,旅游开发从早期的依靠“二老” (老天爷、老祖宗),发展到开发各种富有创 意和活动内容新奇的旅游产品。景区的创新开 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四)旅游景区公司上市引发的思考
景区公司虽然在上市之初通过利用募集的大量资金, 对景区进行了投资建设,但由于管理不利,后期成长乏 力,且由于过度开发,资源破坏严重。除门票收入和索 道收入盈利外,景区内接待设施的经营大部分亏损。景 区的利润来源主要是靠提高门票收入,黄山、峨眉山等 景区门票近年来翻倍。可见管理模式的改变,并未从根 本上改变景区的状况。
二、环境污染与破坏
旅游景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这里将主要分析后者。 (一) 旅游者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旅游者导致的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 为两方面: (1)景区内游客超载:超出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大量 游客的闯入,成为破坏景区环境的隐性杀手,不但使 景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游览质 量。 (2)游客素质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目前我国 旅游者整体素质比较低,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旅游 行为比较普遍,由此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 象比比皆是,旅游者自身正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治安问题 和设施安全问题。 (一) 治安隐患:近几年来,随着散客旅游市场的 迅速发展,景区内接待的散客人数迅速增加,由于旅 游活动较分散,而景区治安管理意识和水平差,使得 犯罪分子屡屡得手,犯罪事件屡屡发生。 (二)设施安全隐患: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游乐、休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和各种 大大小小的公园、游乐场所纷纷推出各种游乐活动, 尤其是各种游乐设施纷纷上马,而且花样翻新,极大 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由于设施的安全问题, 导致缆车坠落深山峡谷,过山车出轨翻车,旋转飞车 将游客抛出车外等事件屡屡发生。
(二)旅游景区公司上市引起的争议
赞同方观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筹集资金。我国旅游景区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运行, 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资金。相对于传统的财政拨款和门票收 入,通过企业上市无疑是一种创新,拓宽了融资渠道和融 资规模。 (2)开发促保护。 通过利用旅游景区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 进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的保护。 反对方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旅游景区的社会公益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规定: “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一般来讲,社 会公益事业是非市场行为。 (2)开发造成破坏。 旅游景区公司上市,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驱动下,难免开发与经营中的资 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