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pptx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分析.pptx

(1)景区内游客超载:超出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大量 游客的闯入,成为破坏景区环境的隐性杀手,不但使 景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游览质 量。
(2)游客素质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目前我国 旅游者整体素质比较低,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旅游 行为比较普遍,由此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 象比比皆是,旅游者自身正在成为新的污染源。
一、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据初步统计, 我国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12个,我国旅游景区名义上 属于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 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 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
(二)行政事业性管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者由于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使,另一方 面,自身素质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也成为 旅游景区的另一个污染源。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 忽视文化内涵,景区资源品位遭破坏。旅游景区开发者由于自 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影响了景区 资源的品位。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三阶段 一、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三个阶段
综观全国,旅游景区在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粗放开发阶段、规划开发阶段和创新 开发阶段。
1. 粗放开发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当时国内旅游
市场也逐步兴起。很多旅游景点游客密度增长过快,老景点 人满为患,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我国 的旅游形象。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突破了重保护轻开发的 传统观念,进入了开发阶段,但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景观、人 文历史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粗放式开发。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上都属于行政事业性管理,景区 的经营权、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归同一行政部门所有, 形成实际上的产权主体缺位。
二、环境污染与破坏
旅游景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这里将主要分析后者。
(一) 旅游者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旅游者导致的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 为两方面:
三 市场定位泛化
在我国,景区开发一般对应的都是大众市场,但
对大众市场的分层研究做得还不够,市场定位泛化现
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经营绩效。随着市场的进一步
发育,市场的分层定位越来越重要。
市场定位的实质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树 立景区的形象,明确其潜在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积
聚景区的优势和特点,将本景区与其他竞争对象区别 开来,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
(三) 创新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旅游者逐渐成熟,人们对旅 游的选择已不再满足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观光产 品,旅游活动形式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 逐步演变,旅游开发从早期的依靠“二老” (老天爷、老祖宗),发展到开发各种富有创 意和活动内容新奇的旅游产品。景区的创新开 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景区类型创新
2、过度建设,景区环境遭破坏。在景区内进行过多的公路、管道、 电缆、索道、水库、宾馆、电力、通讯线路等工程的建设,破坏了 景区环境,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感受。
3.随意排放垃圾,景区环境遭污染和破坏。景区缺乏旅游环境检测 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采用原始的方式,就近排放,导 致景区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
在景区粗放开发阶段,旅游景区缺乏科学、规范的旅 游开发规划,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对旅游资源深层次 研究、评价和开发不够,很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仅仅 停留在象形阶段。 (二) 规划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避免 了景区的无序发展。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已作为一种宏观 管理手段在有效运作。景区在开发、规划和经营管理的过 程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只注重经济目标的 实现,而是把景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三者效益 的最优化放到了主要位置,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社会 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风景旅游区的形象建设和市场营销、 对外宣传已成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性和参与性方向发展,旅游活 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扩大到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 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等等。为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 景区的类型也不断创新,如乡村旅游区、农业观光区、工 业游览区、节事活动游览区、中心游憩区等。
景区产品创新
景区的新型旅游产品有:
(1)满足游客健康需求的健康旅游产品,包括体育旅游,如 滑雪旅游;
(2)满足游客发展需要的业务旅游产品,如修学旅游、工业 旅游、农业旅游、学艺旅游、科学旅游、考察旅游等。
(3)满足游客享受需要的旅游产品,如美食旅游,豪华游艇 旅游等。
(4)刺激旅游产品如探险旅游、海底旅游、沙漠旅游等;
(5)体现游客环保意识的替代性旅游,包括生态旅游、自然 旅游、社区旅游等。
第二节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开发要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市场为导 向,不能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应首先研究 市场。
四 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的认识误区
(一)“低投入、高产出” 1990年以后,我国旅游业的投资重点转移到旅游资源
开发方面,由于对“低投入、高产出”的绝对认识,许 多景区盲目开发建设现象严重,首先表现为人造景观开 发热,许多地区在近距离内建起雷同的宫、园、城,致 使数百万投资无法收回。其次是度假区的修建,自1992 年国务院批准11处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计划后,各地 又争先恐后地安排了本地度假区的开发,结果由于市场 定位失误,在加上管理技术和水平落后,导致景区经营 失败。
(二)“一次性投入、持续性耗用”
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一次性投入、持续 性耗用”的观念普遍存在,导致了90年代中后期 以来,多种资本积极介入景区的开发和经营 。然 而旅游市场需求是动态的,从目前看,旅游活动 开始从观光旅游扩展为参与性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多种形式。旅游景区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不 断创新产品。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