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提升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应对云谲波诡、充满变数的群体性事件,既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需要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着力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升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时间里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和内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防微杜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见微知着和防微杜渐,是一种敏锐、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就是要追根溯源,把握细节,防患于未然。
一旦事件发生,心中有数,把握事件趋势,稳妥进行处置。
从以往的情况看,
很多时候,一些领导干部在事变之初,对苗头性信息漫不经心,掉以轻心,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使问题积少成多,积重难返,有朝一日祸起萧墙。
不少闹事风波,开始只有少数人,由于麻痹大意,疏于监察和防范,后来蔓延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一些领导干部没有问题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眼睛看不到情况,头脑没有分析,手里没有措施,致使小事闹成了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一些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一些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增加了研判的难度。
领导干部具备敏锐判断能力,一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靠及时捕捉和占有相关的信息,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事件苗头和动态;三靠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积极应对。
第二,居高声自远——驾驭全局能力
群体性事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应对需要统观全局,周全思考,来不得半点马虎。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又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又要考虑
曾指出:“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家里,有少数人闹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倒是足以帮助我们克服官僚主义。
群体性事件实际上也暴露了我们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或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
一些群众为何要“闹事”?尽管他们中可能会夹杂着不良的因素,也可能有害群之马,但就多数人而言,确实是为自己的权益而来,为自己的不平而呼。
因此,当事情和问题出现的时候,领导干部要冷静思考,换位思维,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事态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从而作出适度反应,沉着有序、因势利导地处置事件,并把这个过程变为改进工作的契机,化危为机,除弊兴利。
否则,有可能反应过度,处置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快刀斩乱麻——快速应变能力
甚至付出成倍的代价。
快速反应是基本方略,积极才能主动,消极必然被动。
因此,必须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并在行动中继续收集信息,观察变化,不断调整处置举措。
领导干部具备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
在思想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绝不存侥幸麻痹心理。
其次要有一种日常工作的超前思维状态,善于立足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订好各种应急预案。
第四,十个手指弹钢琴——组织协调能力
应对群体性事件,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统筹兼顾是根
情施策,针对不同事件的成因和事态走向,对症下药,促使问题和矛盾尽快得到解决。
四要及时总结,深刻反思,变坏事为好事,促进工作再完善。
五、打铁还需自身硬——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建立在掌握局势、知识储备和理性思维基础上的一种能力,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
危机决策的原则和程序不同于常态下的决策,具有事态的严峻性、事件的紧迫性、信息的不充分性、可用资源的有限性,因此遵循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勇于承担风险原则,这一切,格外要求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
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相对准确的判断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必须形成决策的支
社会,领导干部的施政能力更多地体现为遵守规范和程序。
要熟悉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关法规和预案,掌握基本要求和方法,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
否则,面对复杂局面就会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
六、每临大事有静气——处变不惊能力
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必须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应变以及驾驭能力。
临
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是进行危机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心理素质。
这种能力在群体性事件应对过程中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
紧要关头,领导干部最需要的是足够的镇定,平和的内定力,要比常人更快地渡过第一冲击波。
“骤然临之而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
即使身心震动很大,神色上也应镇定如常,因为惊慌失措有很大的传染性。
领导干部作为地区或单位的负
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须提高五种能力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驾驭能力
科学发展是稳定之源。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毫不动摇地抓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要紧紧
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毫不动摇地抓稳定。
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
要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
1.
2.
伤财的,不能实施;保护部门利益,与民争利的,不能实施;准备工作不充分,配套措施跟不上,有可能引发社会震动的,不能实施。
3.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
执行政策既要到位,又要注意维护政策的严肃性,避免为了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随意乱开口子、乱表态,甚至无原则地迁就而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
我们在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调研时了解到,该基地是2004年动工
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承建该项目的中化集团公司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将各项补偿款及时足额支付到农民手中,还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因征地拆迁造成的特殊困难,从而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该项目提前8个月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三、群众情绪的疏导能力
1.
“急
益问题。
2.充分依靠基层组织。
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生动、最广泛,对群众的情绪最了解、最掌握,对解决矛盾和问题也最迅速、最经济。
必须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基层组织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及时化解群众的社会情绪。
要重视、关心、爱
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
从政策导向、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
2005年以来,井冈山市通过开展机关干部“回乡包村保稳定”活动,把市直机关和乡镇的干部安排回原籍工作,每月两天,利用亲缘地缘优势,了解民情民意,疏导群众情绪,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连续5
1.
2.
分析和处置,和媒体建立和谐共鸣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要求。
善于组织力量通过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不给舆论炒作的机会和时间。
正确对待媒体监督和网上舆论,对正常的批评报道要自觉接受监督,迅速纠正;对与事实有出入的报道应及时沟通,说明情况,取得理解;对恶意炒作的报道,要开通正面渠道,引导舆论。
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确保及时、
准确、全面发布权威信息,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
五、突发事件现场的处置能力
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围绕“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工作目标,特别注意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1.领导亲临现场原则。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领导要敢于到一线去做工作。
领导
2.
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要求,强化教育疏导,决不能随意动用专政力量、采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手段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3.依法果断处置原则。
强调“三个慎用”,并不等于不用。
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有严重暴力行为、如不及时果断处置将造成更为严重后果的突发事件,必须高举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法制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依法果
断处置。
用警必慎,用警必胜。
该用的,要一次到位,不能搞成夹生饭,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防止由于处置不好一个不大的现场,导致一个更大的事件。
4.善后工作原则。
事件平息后,一定要注意做好各项善后工作。
对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兑现,消除可能导致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
要坚持回访,及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