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60载励精图治,60载沧桑巨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甲子岁月如歌,歌唱着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壮志豪情;一甲子往事如花,装点着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的足迹。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60载春华秋实,铭刻着新中国和平发展的足迹;60年岁月流转,见证着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和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由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

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
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国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

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观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这突出地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理念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理解和支持。

2.面临的风险挑战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

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期而遇。

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于中国维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

朝核和伊朗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局部冲突和战争频发,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仍存在压力和挑战。

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

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复杂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

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党。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事业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吸引着中华民族大批先进分子,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复兴道路,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得到中国人民那么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巨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党。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根
本保证,也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对国家政权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有了这样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就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党。

我们党善于总结经验,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且通过反思和总结使党的领导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同时,我们党总是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党的自身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始终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振奋人心,让人们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充满期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