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中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来源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顾名思义,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解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密不可分说到解构主义的来源,要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说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从鼎盛而走向瓦解的时候。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精神审美要求的提高,现代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风格遭到质疑。
一场名为后现代主义的,反对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批判挑战形式孕育而生。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厦,美国芝加哥的席尔斯大楼(Sears Tower)。
规整的方形建筑,尽可能的利用空间,给人严肃冷漠的感觉。
然而随着设计风格的发展,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以装饰为中心、历史主义为借鉴手段、折衷主义为方法的过分粉饰的表现形式,和有时过分注重娱乐性的设计理念,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
此时,作为后现代时期(Post Modern)一种探索形式,重视个体,强调部件,反对整体统一的解构哲学得到了少数设计师的认同,解构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注重表现和娱乐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格雷夫斯1985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水壶。
在壶嘴处有一个小鸟的形象,此壶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
解构主义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在于,同样是反对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更倾向于以对结构的重组来诠释现代主义,它没有后现代主义那般激烈,可以说是介乎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探索形式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他的设计采用解构的方式,将完整的建筑整体破碎然后重新组合,形成鲜明的空间和形态。
解构主义登上服装舞台当解构主义在设计界渐渐被熟知的时候,对社会文化和流行导向极为敏感的服装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70年代的欧洲反时装运动对现代服装结构的大胆挑战要从70年代的反时装运动说起。
70年代的社会依然充满着反叛与探索,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温和的“爱与和平”的意识形态和表达形式破灭的开始,比起关心虚无的遥远未来,不如在乎现在的自己。
年轻人在衣装上穷极表现自我,再古怪和以前无法忍受的东西,在这时都可以被接受和推崇。
70年代最为鲜明激进的衣装打扮莫过于朋克一族了。
身着Punk服装的青年,“性和暴力”是他们的口号。
“衣衫破烂,行装拖沓,闪光豹纹面料,人造材质甚至塑料所构成的服装上尽是花哨的甚至像避孕套、马桶链、纳粹标志等等无法忍受的装饰;”这些被上层人所鄙视的激进青年的衣装流行,被英国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巧妙的抓住,一系列含有朋克意味的服装被设计展出,反叛文化渐渐登上主流舞台。
然而这种更加强调对服装的破坏,或者夸大服装的原有概念来达到宣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昭显自我目的服装设计,那之中所含的解构意味与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服装解构还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早年设计的服装,更贴近街头青年猎奇的愿望,近期的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设计,则更加理性化更加趋向于现代的服装解构意味。
韦斯特伍德1982年设计的外出装,右图是05-06秋冬年的设计。
日本带来的解构风70到80 年代服装界面貌的重要改变的另一方面是一批日本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能够影响世界时装,这与日本的设计影响力增强密不可分。
经过了四、五十年代的恢复发展,日本的经济影响力大大增加,经济基础的日渐稳定,为设计界提供的坚定地支持。
当时的世界市场上,独特的国家风格的设计受到欢迎,日本的设计师、企业家及全民,相信“日本风格”的设计能获得成功。
日本式设计,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国民的重视。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企业界和设计界人士,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国内的设计会议、展览;不断研究讨论,来促进设计发展。
此外,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高校完善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完成,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师,为日本设计界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②在这几方面的影响下,日本的设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就服装设计领域来说,亚洲感的独特设计打破了西方一统的服装舞台。
三宅一生于1971年在纽约举行服装发布会,两年后在巴黎举行了服装发布会。
川久保玲,山本耀司要晚些。
“1981年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一起参加了巴黎时装节,并在巴黎服装界引起了轰动……世界各地的媒体开始竞相报道……既有厌恶的呼声也有赞美的贺声。
原本默默无名的他们在数日间就变成了引人注目的明星……”③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设计师展现的,有别于传统服装的呆板同时也并非反叛青年那般激进的,新奇的服装,以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结构打动着人们。
用解构来表现,给服装一个全新的面貌,渐渐成为世界各地喜欢这类风格的服装设计师的选择。
现代的服装解构仍然是倾向于强调个体本身,强调每件衣服的独特存在感。
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凡穿我所设计的服装的人,所欲表达的是一种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个性。
”山本耀司2000年秋冬设计。
“我的梦想就是能够穿越时间进行设计。
”山本耀司他设计的服装确实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流行。
解构服装的两个方向发展有些人认为,解构服装是日本带来的,只有日本式的解构才是解构。
但我认为,欧洲七十年代的反时装运动造就了不同于日本的西方早期解构风格。
随后,他们彼此影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解构风格。
现今的解构并不仅仅是破坏,更重要的是重组与构成,服装语言的纯熟,解构技法的多样,使得服装结构更加具有可捉摸性。
一件结构被打破已经失衡的衣服,不能算是解构服装,而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手法做出新的结构,新的整体性才算是解构服装。
因为亚洲和欧洲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同样是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上也稍有不同,拿女装来说,欧洲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偏向强调人的性感,总体服装风格强烈张扬。
欧洲的服装设计师,常常在胸部和臀部大做文章,要不用纷繁错落的解构手法让观者将视线集中于此,要不反其道而行,重点部位若隐若现或者接近暴露,用其它部位错落的外观,更显女性身体的优美;日本式的解构服装,身体暴露程度相对要少些,常常通过大片布料巧妙拼叠翻转造出古怪的风格。
比起强调衣者的性感,日本的设计师更强调个性的表达,比如,背部和腹部隆起的服装会让人觉得将女性的美抹煞,但是在日本设计师的巧妙设计下,反倒觉得穿着的人相当独特,另一种优美。
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马奎02年春夏设计。
上衣挂在身前,穿着的衣服却造出叠加破碎的美感。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05年春夏设计。
灵感来自“天鹅湖”和橄榄球缝合的粗糙线迹,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经由设计师之手造出融合的独特的风格。
解构主义服装的特点恐怕有人要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样的衣服我们可以叫它解构的服装呢?就像我们知道知道Dior的新面貌,知道60年代嬉皮士,知道80年代女强人形象的衣装标准,但究竟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可以让我们认定一件衣服就是解构的衣服呢?解构服装的形象特征大体上来说解构服装的形象特征有以下标准:⒈解构服装用倾斜,倒转,弯曲,波浪等表现手法。
⒉巧妙改变或者转移原有的结构。
⒊力求避免常见、完整、对称的结构。
⒋整体形象支离破碎,疏松零散,变化万千。
英国设计师亚胡赛因·卡拉扬02年春夏设计。
服装支离破碎,前后左右均不对称。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05年春夏设计。
上衣结构有较大改变,但却感觉流畅舒适。
以上所说的标准通常只要符合一两项,就可以称之为解构的服装。
但需要注意的是:解构不可过分散乱残缺,为了标新立异而破坏服装的基本结构和美感;解构并非无章法的乱来,也同样应该是经过反复推敲而确定的设计;大的或者大量的解构,需要相应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解构服装的深刻的含义——宽泛的解构主义这些是从服装的表象上来阐述解构的,但仅仅这样未免有些死板。
服装设计中所解构的不单单是指对服装的结构;对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经典等等的流行套路的解构,对正统原则以及正统标准的批判和新的诠释,才是解构主义更深刻的意义。
比如对同性恋持积极态度,在设计上坚持男女服饰平等,努力打破之间差异的服装设计师让·保罗·高迪埃,他设计的专门给男人穿的裙子或许会让某些人咂舌,但对于性别与传统的挑战,正是服装界所需要的新鲜的设计方向。
让·保罗·高迪埃设计的男性用裙子。
这不是普通意义的的裙子,事实上是一条裤腿与另一条裤腿重合,给人男女服装界限模糊的概念。
对经典和流行套路的解构也很常见。
领子有可能是作为袖边出现,或者可以拼接成上衣,或者干脆变成了支着角的短裤;大小袖的缝合线可能从后翻到前面,扭曲歪斜;礼服正装不再是熟悉的模式,可能没有省,或者由多条省倾斜交错将服装形塑出但面貌改变……这些等等,都让人觉得服装更加迷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的融合大势所趋,死板的认定标准越来越淡漠。
解构是解构,但解构已经不单单只是解构。
含有民族元素的也有着解构意味的衣服,可以同时归入到民族和解构两个范畴里;又或者,一件衣服,只有部分细节巧妙的解构,这种既吸引消费者又降低成本的做法,越来越被设计师所推崇。
名服装设计师们演绎的解构主义三宅一生的布料坚持优秀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师有很多,最先打入国际舞台为人们所知的是日本的三宅一生。
三宅非常注重服装的流动感,注重面料的“灵魂”,他会潜心研究面料数年再着手设计服装,他的“一片布” (1976年)和“皱褶” (1995年)为主题的系列设计,服装理念和面貌的惊人改变让世人震惊。
三宅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不甘寂寞的设计师,他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服装相关领域里为人们所关注,就是因为一直坚持着“走在时代前面”的设计理念。
三宅一生把Issey Miyake 的牌子放手給助手Takizawa Naoki ,自己专心研究他的时装理念A-POC,A Piece of Cloth。
到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七个系列。
“A-POC 的原理是以电脑控制织布机,织出连绵不绝的圆筒布料,当中含有衣服的形状与图案。
依据不同的顾客,可设计不同衣长,大大节省布料。
另外几种纤维织在一起,热处理后可拉长和变色。
可以预见A-POC成熟完善之际,又会是服装界掀起大波之时。
”A-POC川久保玲集团的解构理念与三宅一生不同,设计师川久保玲至今仍然继续着每年Comme Des Garcons众多主线副线品牌的设计,她和他提拔的设计师持续带动解构浪潮。
Comme Des Garcons的法文意思是“宛如男孩”。
川久的系列黑色被戏称为“乞丐装” 的设计,震动着人们固有的服装观念。
她的设计独立自我:领子袖子歪斜,里缝内衬暴露,立体几何模式,不对称的创意裁减,利落的线条与忧郁的色调……服装已上升到意识形态上的美感。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1984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