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教学中如何树立新课堂理念

化学教学中如何树立新课堂理念

化学教学中如何树立新课堂理念
【摘要】新课堂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

【关键词】化学新课堂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堂理论,深刻理解、领会、感悟新课堂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

本人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下列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才能正确顺利地实施新课堂改革的实验,与新课共同成长和发展。

一、教学观
新课堂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

教学不再是忠实而有效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交流、合作学习、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师观
新课堂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尊者”、知识和能力的“权威者”、课堂和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贯彻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学习效果的反馈者,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他具有“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教师教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提高即“被教”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构成平等、互助、互动、互惠、共同学习和提高发展的伙伴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知己朋友、保护者和监护者。

三、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教育和课堂的主人,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以学论教”的根据。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都有发展潜能和培养前途,都有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愿望,都是可塑之才。

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有自身独立的特点和规律。

2.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

学生受到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等的影响不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一样,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习惯、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和思想认识基础及知识能力基础,存在着个体差异。

同时,他们又都是完整的人,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个体发挥,各有完整的生活世界,需要展
现个性力量的时空,渴望得到完全自然的发展,成为自己“要成为能成为的那个人”。

这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财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

事实上,并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教师想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不可以被随意支配和捏塑,他们都有自己的头脑、躯干、感官、性格和意愿,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他们渴望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愿意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不想吃别人的嚼过的“馒头“,更不愿别人把意志和意愿甚至是知识强加给自己。

四、交往、互动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

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五、课程观
新课堂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的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并为之服务,与社会生活实际形成互动的关系,力求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融合,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体现知识的“整体”。

因此,新课堂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一种指令或规定,而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它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由于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给定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所以他们对给定内容都可以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成为一种超越“文本课程”的“体验课程”。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