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中国代政治思想的总结

第八讲中国代政治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题与主要内容主题:(刘泽华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题是什么?归纳为三点:君主专制主义;臣民(子民)意识;崇圣观念。

(古代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则在于对三者的超越,即:由君主专制主义向民主主义的转变;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由祟圣观念向自由观念的转变。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序。

)总的特点是尊君与民本思想的结合。

民本思想是对君主专制思想的补充。

主要有: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功利思想、反专制思想。

1,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

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先秦时期,主要以荀子为代表。

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之际,盛行于春秋时期,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是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

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王夫之、唐甄为代表。

王夫之、唐甄生逢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专制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无论是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还是唐甄的“帝王皆贼”的思想,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2,仁政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一种不容忽视的思想。

仁政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司马光、二程、朱熹等人。

仁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先秦时期,主要以孟子为代表。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作了详尽的阐发,并推及治世主张之中,形成了仁政思想,他的仁政思想以行仁政为手段,以得民心为核心,最终日的是得天下,维护封建统治,是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争雄天下的理论表现。

二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汉唐时期,主要以董仲舒为代表。

董仲舒的仁政思想上承孔孟,在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政权得以巩固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其特点是重教化,重均调,具有改良倾向,比较正视现实社会矛盾,这些都是仁政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三是完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在他们那里,仁政思想是作为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不仅理论基础更加精密了,而且“为政以德”的思想也更加丰富了,从而标志着仁政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3,功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功利思想渊源较早,可溯于先秦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之一是经世致用、倡导务实的风气,在义利之辩方面,注意到利的重要,这种思想因素被后世广为阐发,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功利思想。

功利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韩非、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等人。

功利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线索之一,主要是在宋代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以李觏为代表,他继承了历史上功利思想的积极成果,以富民为出发点,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观点,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功利思想,从而标志着传统功利思想的形成。

二是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以王安石为代表,他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和发展了功利思姐,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这是他的功利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功利思想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标志着传统功利思想的发展。

三是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以陈亮、叶适为代表,他们的功利思想作为南宋工商业发展的反映,全面总结了历史上特别是宋代功利思想的优秀成果,在批判儒家正统观念唯心主义理学的斗争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口己的功利主义主张,从而标志着传统功利思想的完善。

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反专制思想(或新民本思想)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产生的具有特殊性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开始逐步衰落的时期,也是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的时期,在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出现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求冲破思想禁区,反对旧的权威和旧的思想统治,提出了具有民主气息的反专制思想。

反专制思想是对儒家传统尊君观念的反动。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把封建君主说成是代天行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始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期间,时有在野土人发出非君的呼声,但在长夜没漫的封建社会中,仅仅是微弱的力量,但这些呼声并没有消失,到了元代特别是明清之际,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

他们发扬了孟子“君为轻”思想的积极因素,吸收了鲍敬言的无君论和《无能子》中的非君观念,形成并发展了反专制思想。

反专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邓牧、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反专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线索之一,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思想表现形式,是封建专制行将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的思想表现形式,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形成阶段,主要以邓牧为代表。

邓牧作为元代初期的进步思想家,他通过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古今对比的方式,大胆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成为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从而标志着反专制思想的形成。

二是发展阶段,主要以李贽为代表。

李贽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封建专制的种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作为时代的叛逆者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抑尊辟圣,这些基本思想的提出是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三是完善阶段,主要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

黄宗羲目睹了明朝末年封建专制腐朽的现状,经历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农民起义的风浪,以及身遭官僚大地主阶级政治迫害的严酷现实,对明王朝的封建专制强烈不满,他以显示自己特点的猛烈抨击的方式,提出了“君为害”的口号,以及为削弱封建君权的分治主张,是达一时期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顾炎武的反专制思想力陈君主个人专权的弊端、分权众治的长处,并主张经世致用,使他的反专制思想付诸实践,提出了诸如“保天下匹夫有责”、“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引古筹今”、“拨乱涤污”等脍炙人口的名言,表现了他的深刻思想,从而标志着反专制思想发展到完善阶段。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概念: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理论,是关于政治一般理论的理论。

所谓政治的一般理论,即从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把握政治及其关系的实质,探寻政治的起源、本质、关系、功能、过程、规律、规范、目的、手段等。

所谓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理论,或超理论,其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理论、演说、思想、观念自身,如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的确立,政治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政治分析原则与方法的选择,政治逻辑的普遍本质和内存联系的规定,政治价值评判及其标准的设置等。

重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规律研究、原则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和理论研究。

刘泽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名家),他提出,就中国先秦政治思想理论来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哲学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具有普遍性。

思想的哲理化程度不同,是区分思想理论深浅粗细的标准之一。

缺乏哲理的思想,一般地说属于直观性的认识。

以下应为政治哲学的内容: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然、数、道等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

这些问题与政治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传统政治哲学博大宏富,然其旨归则为王权主义。

古代的王权体系像穹庐一样笼罩着整个社会,而以王权主义为旨归的政治哲学则为王权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坐标。

政治哲学这种“软件”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作用甚至比现实的王权体系的“硬件”更为有效。

在长达两三千年的时期内,王权有起有伏,而王权模式则一脉相承,这固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政治哲学则是最得力的守护神。

作者认为政治哲学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控制因素。

周桂钿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天命论:中国传统政治的精神支柱;经学: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大一统论:中国传统政治的格局;纲常论:中国传统的纽带;民本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德治论: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常变论:政治改革的理论依据。

天命信仰与王权认同。

(天命论——中国传统政治的精神支柱)有国家和政治,就需要政治信仰,政治信仰的功能是对政治合理性的最终理解,在于统一思想和认识,使人们认同于既存的社会和政治。

不同于西方国家,它们多以上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中国古代则是以天命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因此皇帝有祭天的活动。

天命又是通过圣人来传达的,圣人死后,他们的著作作为经典书籍留在人间,人们可以从经书中去探讨和研究圣人的思想,体会天意,认识天命即知天命。

在中国历史上,天命是虚的,而经书却是实的。

经书所表达和追求的是道。

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

而圣人的思想与经书的影响也从意识形态转变为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继续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信仰是一种宗教精神,本质属性是预设“定论”。

任何一种政治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当它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认同之后,便被视为“理性”。

然而,这种“理性”却不容讨论,在理论上是“盲点”,被确定为“纲常”和“原则”。

这显然是逻辑上的悖论。

在中国古代,所谓理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道德正义性,另一层是价值的终极性。

上帝、天、理就是包含这两重含义的信仰对象。

相关主题